通過文化素質教育,給學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能夠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養料,通過文化加深對社會發展的認識,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使學生明確自己肩負的曆史重任。文化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幫助人超越其生物性存在,形成明確的精神價值導向,營造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從現實的物質利益及功利主義價值觀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培養具有個性、自主性、自律意識、批判精神的自由公民,使人不斷地從既定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超越各種給定品性,使教育過程成為人的一種自覺、自為、自我創造的過程,使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構建、自我完善。
4、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斯卡特金首次提出了“教學的積極情感背景原則”,強調要創設和諧的教學氣氛。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調控自如的優勢,將語言文字轉化成形象化的、直觀化的、具體化的教學內容,繪聲繪色地提供給學生,促使學生的情感投入,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教師在講授傳統篇目《祝福》過程中,可以把祥林嫂的四次眼睛或者說外貌的變化,用畫麵再現出來,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說說自己對祥林嫂這麼大的變化的感受,並探討形成這樣一種改變的可能原因。此時,學生在心中已經有了最初的關於本課的一種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他們進一步學習本課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配以重點內容的呈現和深情的朗讀、恰當的背景音樂,並且此時穿插祥林嫂的“我真傻”的話外音以及眾人冷漠的表情,為本文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認識到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學習完成之後,教師再放映電影《祝福》,讓學生比較閱讀文本和影視文學的差異,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和比較閱讀能力。
5、更新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關係到教學內容實現程度。讚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洛紮諾夫認為傳統的教學低估了人的巨大潛力,忽視無意識心理活動和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暗示教學法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視教學環境的情感渲染,激發個人心理,創造強烈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我,實現理智與情感的統一,有意識功能和無意識功能的統一,特別是充分調動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使學生在精神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信息。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各種教育素材,運用圖片、模型、電影、戲劇、遊戲等直觀手段,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形象信息,引導學生密切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細心人,為學生提供規範的道德行為標準,以促使學生將認知轉化為正確的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規範的行為,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接受情感教育。情感是促使知識、認知轉化為信念的催化劑,任何藝術都可以說是情感的藝術。在現代教學的各級材料中,無不滲透著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因而每位教師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同時,有責任、有義務加強情感教育,使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釋放出來,使學生樹立起規範的道德準則。
【參考文獻】
[1]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海豔,邵喜武.現代教學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中學生情感的熏陶[J].現代情報,2006,(2):181-183.
[3] 高鐵剛,喬立梅,李兆君.技術哲學視野下教育技術價值體係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8,(4):22-25.
[4] 李世改,李紅梅.技術哲學視野下的教育技術哲學[J].電化教育研究,2007,(3):22-25,39.
[5] 王海豔,部喜武.競爭與合作的支撐理論視域下的學生人際關係優化選擇[J]..高等農業教育,2008,(8):88-91.
[6] 嚴明,張曉書.情感教育:梳理與反思[J].教育探索,2005,(1):103-104.
[7] 張淑燕,趙繼倫.和諧社會構建與情感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32—35.
[8] 朱孔軍,李延保.大學文化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7,(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