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情感教育中的情感體驗(3 / 3)

3、從情感主體來看的情感體驗

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有血肉、有情感的社會個體,都帶有個人的不同的情感色彩。由於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利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增進學生對積極情感的接受。例如,課堂上輕鬆、愉快、生動活潑的氣氛,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和信任,從而開動腦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能使情感體驗像溪流潺潺而動,澆灌學生的心田。我國現存程序化的認知教育模式的弊端表現為:偏重知識、忽視情感,這不利於塑造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利於個體的健康發展。李吉林說:“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教育隻注重認識,忽略情感。學校成為單一傳授知識的場所,導致了教育的狹隘性、封閉性,影響了人的素養的全麵提高,尤其是情感意誌及創造性的培養和發展。”實際上,情感教育並不是與認知教育截然對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對認知教育忽視人的情感、不能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種補救;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特殊教育方式,而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可見,情感教育是一個與認知教育相對的概念,它是把情感體驗作為人的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對其施以情感教育的力量,把認知領域與情感體驗兩大層麵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全麵和諧地發展。教育心理學也認為,情感教育就是根據人的成長發展的規律和現代社會對人的情感素養提出的要求,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主觀體驗。而學校教育作為一種專門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著為社會所期望的教育目的,對學生施加各種積極的情感教育的影響,旨在豐富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情感機能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的基本理論要求我們,強調對人的發展,強調對生命的關懷,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為基本載體,以追求學生獲得學習的深刻體驗為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對學習的全過程進行充分的體驗。由於情感體驗是心理活動的一種帶有特殊性的知覺或意識,具有複雜性,所以,具體的內在情感體驗每次引起的原因不同,引起的情感的強度不同,其所產生的特定的情感形式會有變化。這種特點為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並引導學生對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行為產生正體驗的方法,為實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依據。

【參考文獻】

[1] 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5.

[2] 單中惠,楊漢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l:8.

[3] 王乾坤.文學的承諾[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5.

[4] 張承明.中外語文教育比較研究[M].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