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2 / 2)

2、感受疾病,關愛弱勢群體。大部分學生對於疾病,往往更關注其外觀、體態,產生好奇的心理,表現出對疾病患者淡漠的態度。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中涉及的遺傳病患者和八年級下“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中涉及的白化病患者、色盲患者等,在講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於疾病患者特殊的外形,並往往有嘲諷的聲音,這種無心的行為其實就是對患者的一種不尊重。這時候,教師應不是去批判學生的態度,而是將這種注意力引到有意義的問題上。以白化病為例,多數白化病人視力嚴重低下,學習和生活帶來不便,且病人的皮膚由於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極易被日光中的紫外光曬傷,尤其不容忽視的是白化病病人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他們特殊的外表、陌生人不友好、不容納的態度和排斥都將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性格扭曲等等。從實例中讓學生體會患者的生活,並理解患者生活的難處,引發學生對患者同情和關愛。然後引導學生繼續思考:從優生角度出發,如何避免和減少白化病的發病率?學生在了解近親結婚的弊端的同時,也更認識到關愛弱勢群體的社會責任。

3、關愛實驗小動物,尊重生命。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實驗的進行離不開活體實驗。例如,七年級“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和“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八年級“飼養和觀察蚯蚓”等,利用這些實驗的契機,引導學生尊重生命,甚至小動物的生命。實驗過後再嚐試提問學生實驗完畢後該如何“處置”實驗動物?喚起學生善良的心,明確不能虐待小動物,生命的珍貴,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這些滲透在課堂點滴的情感教育對幫助學生人格的健全都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4、了解科學史,熱愛科學,端正學習態度。生物科學史是十分寶貴的教育資源,它不僅記載著生物科學知識形成的過程、科學家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靈活多樣的科學方法,更蘊涵了科學家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生物課教學中滲透科學史的教育,如施萊登、施旺如何共同創建了“細胞學說”;沃森、克裏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達爾文潛心研究20年,才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孟德爾的遺傳試驗曆經8年,終於找出遺傳的兩大基本規律等鮮活的事例,使學生萌生對科學的熱愛,也更有助於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創造熱情和探究精神。

5、關注社會現象,增強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社會前進的精神支撐,初中學生極具過渡性和可塑性的情感變化特征決定了加強其社會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例如對“輸血與血型”一節,在讓學生認識幾種常見血型和輸血原則的同時,可告訴學生目前很多地區的血庫都在鬧“血荒”,健康的成年人每一次的愛心獻血舉動,都可能挽救一個生命。使學生在了解義務獻血的同時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教師自身的道德理念和科學素養通過一言一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情感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僅是重要的德育工作,更需要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環節,情感教育大舞台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