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1 / 2)

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教育與管理

作者:杜佳瑩

【摘要】初中階段的情感變化極具過渡性和可塑性,這也決定了加強其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生物學知識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課堂教學更應當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科學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情感教育;生物學課堂;教學滲透

傳統的觀念往往容易將情感教育歸屬於德育工作,作為班主任教育的範疇,或者認為情感教育這一目標僅是在達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之餘捎帶完成的內容。實則不然,在課程改革中已明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教學目標,從內容與地位上重視情感教育的作用與影響,並著力於其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影響。情感教育不僅是學校個別教師的職責範疇,也是全體教師應共同承擔的育人要求。教師自身的道德理念和科學素養通過一言一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情感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僅是重要的德育工作,更需要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環節,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

一、轉變傳統觀念,讓情感教育滲透學科教學

情感教育不是一堂課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一種積累、一種沉澱。它不該隻是德育工作的專屬任務,應把它當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滲透於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是學生獲得情感教育最直接的來源,也是最好的情感熏陶方式。課堂教學中,師生情感的交流是最實在、最自然、最有效的。心理學家指出,認知需要情感,情感支持認知。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用自己的真摯情感去感染學生,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

二、調動情緒,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應該善於將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如果教師隻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上課,毫無激情可言,那麼將會是怎樣一個枯燥的課堂?如果教師帶著不良情緒或煩躁的心情上課,那麼對於敏感的初中學生,隻會感覺到煎熬。課堂上富有情感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親切耐心的師者形象,都可以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階段的學生,隨著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發展,情感上已由小學生階段的“單方麵自尊”向“利他性”方麵發展,相比較而言,初中時期的學生情感更加細膩、情感波動較大,受教師情緒影響較明顯。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上激情飽滿的教師,學生往往會偏愛這位教師及其所授的學科,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反之,對投人情感較少的教師,師生之間感情疏遠,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回避心理,對其所授內容被動接受,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充滿激情、活力的課堂教學,能讓教師的人格魅力得到最充分的發揮,能夠最有效地感染學生,從而達到最好的情感教育成效。

三、洞察點滴,巧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觸碰心靈

生物學與人類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在情感教育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尤其對正處於心理多變期的初中階段學生,在生物學課中滲透情感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教材中與生活相關的點滴內容經過教師的悉心加工,都有可能成為觸碰學生心靈的良好素材。

1、接觸心靈柔軟部分,關愛父母。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也往往因缺乏交流而產生隔閡,尤其對於處在初中叛逆期的孩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隻要稍微加以鋪敘、引導,這份藏在心底的愛就會隨之泛出。例如,在“人的生殖”一節,引導學生學習胎兒發育過程,思考討論“胎兒在發育的過程中,胎兒的營養從哪裏來?胎兒產生的廢物又是靠誰排出?懷孕對母親造成哪些影響?”在思考問題和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母親懷孕的艱辛和無私的付出。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恩之心;再通過放映母親分娩的真實視頻,讓視覺衝擊震撼心靈,進一步激發學生感恩父母之情。課後還可以與心理教師配合,借助3月份的感恩節,開展“感恩父母”的主題活動,如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些愛心小卡片、寫給父母的信等來感恩父母,讓學生對父母的情感充分釋放,讓學生在感悟和行動中真正知道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