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童語文情感教育立體化及情感培育策略(3 / 3)

2、“共鳴”多元化

“共鳴”是一種理解,是一種貫通著情感色彩的理解的深化。康德認為,“一種情感的普遍傳達性卻以一種共通感”為基礎,情感的“共通感”也就成為情感共鳴的基礎。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具備洞覺兒童內心世界的能力(加拿大,馬克斯·範梅楠語),為了達到這一點,文本和教師必須以一種開放性的,讓人感到溫暖的方式呈現在兒童心靈世界麵前,並充分認可和尊重兒童的情感,兒童情感的共鳴才有實現的可能。

語文情感隻有在兒童心靈空間產生共鳴,才會產生質的飛躍,才會保持長久。體驗是一種情感的流動,共鳴是一種情感的撞擊;體驗有多種情感滲透其中,是情感的“點散化”,共鳴是單一情感資源優化,是一種情感能量的“聚合化”;體驗是追求認知與情感同步發展,共鳴是追求情感的衝動和爆破。

語文情感“共鳴”的層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傳統的“共鳴”觀。有人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一定要進入一種激情飛躍、心馳神往的狀態才是共鳴。“大風大浪”固然是共鳴,其實“心中掀起陣陣漣漪”也是共鳴。情感共鳴有三個層次:一是相知,這是情感共鳴的淺層次,尋求情感表麵的相通、相融。二是潤化,這是情感共鳴的“中層結構”,處於無聲化狀態,是一種“無痕跡”的情感教學,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三是共振,這是情感共鳴“高層結構”,處於情感頻率高、情感流速大的狀態中,追求情感的最大值。

語文情感共鳴層次多元化,也必定要求語文情感共鳴方法的多元化。就一篇課文的教學來說,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1)整體感知,找準情感楔入點;(2)創設意境,找準情感結合點;(3)聯係實際,找準情感溝通點;(4)感化事例,找準情感動情點;(5)詩性渲染,找準情感觸發點。

3、“對話”人性化

哲學家布爾認為,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人生,對話的人生,人與世界之間的“我——你”相遇關係及對話關係具有惟一的實在性,是精神的家園。課堂是學生追求知識過程中最有生命活力的空間,是精神生成的特定時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對話式教育,並且使對話式教學具有人性化,有助於語文教育生命意識的進一步強化,有助於學生的溝通和人性的互融。

語文對話式教學,具有一種三維結構,即教師與文本,文本與學生,教師與學生。這三種對話關係組合的結構,是由充滿活力的情感支撐這三維結構框架。在“對話”式的教學中。師生始終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創設質疑、探究、比較、討論、溝通、分享等教學情境。通過語言文字交流,檢驗自己的思想,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塑造情感結構。整個對話過程也就是學生“自我情感”向“社會情感”發展的過程。

語文“對話式”教學不是談話教學,談話教學始終處於一種“單向”的知識輸出狀態,教學目的是追求聽者的接受和認同,情感的互動基本上是處於零狀態。而“對話式”教學,師生處於一種平等關係,用熱誠去開啟對話雙方的內心世界,架構溝通和理解之橋,去建立知識的認同感,情感的歸屬感。文本因“對話”價值得以彰顯;學生因“對話”張揚了個性;教師因對話激發了教學的創造熱情。

語文“對話式”教學要有效地實施起來,語文教師必須了解兒童文化,關注兒童的精神世界,熟悉兒童對話用語模式。通過理解達到共識的內容要接近兒童的認知水平,對話情感要真正進入兒童心靈的空間,就需要教師隨時聆聽學生的對話要求,把要求當做召喚,如一種使命一樣。這樣的“對話式”教學才會促進兒童認知和情感的協調發展。

以主體性哲學為基礎,構建審美、文化、靈性與人格四位一體的兒童語文情感世界,需要積極實施體驗理念化、共鳴多元化、對話人性化的情感策略,喚起兒童對未來的渴望、真情的追求和生命的創造,讓兒童在體驗中探索人生,在共鳴中升華人生,在對話中超越人生,真正使兒童情感資源得到優化,發揮情感在語文教育中的最大效應。隻要我們不斷探索,共同努力,兒童語文情感立體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 楊再隋.“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與輔導[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2] 王一川.意義的瞬間生成[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8.

[3] 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4] 張永昊,周均平.感應與塑造——語文審美教育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9.

[5] [美]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M].東方出版中心,1991.

[6] 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7][加]馬克斯·範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2001.

[8] 夏正江.教育理論哲學基礎的反思——關於“人”的問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