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格完善——語文情感教育的嶄新視野
人格是兒童情感獨立、自由的世界。所指的是兒童性格、氣質、價值觀、尊嚴、品性、情趣等特征的總和,是個體的認識、情感、意誌等心理活動的內化和沉積,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健康的生命情趣等內容。兒童的人格教育應該是兒童心理素質的綜合優化,健全的人格是兒童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作為有著豐富人文底蘊的語文學科,就理應擔當起培養學生人格的重任。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就有這方麵教育價值的追求。一部《論語》折射著孔子高尚的人格光輝。孔子與學生的交流就滲透著美學、倫理學、哲學的價值,這種對話體現一種人文關懷,整個教育過程,孔子的人格始終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杜維明教授在《儒家人文精神與文明對話》中指出:“《論語》是為了發展我們自己人格,為了發展我們自己內在的人格資源,是為己之學。”
健全的人格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通過語文教育途徑,利用情感策略,去完善兒童的人格,需要處理以下幾方麵的關係:(1)格調與人格的關係。格調就是品位,隻有追求語文教育藝術的高品位,才能完善高尚的人格。語文教育的高品位包括教師情感人格素質,課程資源人文內涵的高附加價值,語文情感資源的高含情量,語文教學效率的高產出等基本要求。語文教學的高品位會有力促進兒童人格的完善;反之,兒童人格的完善也會促進高品位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2)基調與人格的關係。定好基調才能彈奏出和諧動聽的樂章。我認為,完善人格基調是付出真誠。隻有做到學生與文本對話是一種真誠的互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一種真誠互動,學生言語表達是一種真誠的流露,課程資源構建是一種真誠的教育時空,人格的基調才算真正調好了弦,定好了音,人格完善才有健康的基礎,才能更好地保護兒童純真、自然的天性。(3)協調與人格的關係。協調是一種和諧美的具體表現。“智力和情感存在於人格的總體之中”,這是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一個重要論點。缺失認知的人格發展,會使人格完善失去方向,喪失情感的人格完善,就會使人患“人格貧血症”。隻有認知和情感協調發展,才能使人格得以更加完整。餘秋雨先生指出,隻有把自己生命的苦惱,生命的衝撞,甚至生命的分裂真實地表達出來,才能形成文化的整體人格,但這種整體文化人格的表達應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才會達到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的境界。
二、語文情感培育的相關策略
1、“體驗”理念化
羅傑斯認為,右半腦的功能是以直覺的方式思維來發揮作用的,這種直覺就是體驗的一種表現形式。“體驗”首先是一種生命曆程、過程、動作,其次才是內心形式化(狄爾泰語)。藝術審美體驗是一種告別現實而升騰到心醉神迷的詩意世界,是藝術和審美相關的更為深層的、更具活力的生命領悟和存在狀態。
《語文課程標準》針對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語感”的目標,並多次在分段目標中提了“體驗”一詞。借鑒西方“體驗”美學有關理論,正確遷移到語文教學中,並創設語文“體驗”的教學方式,應該是語文情感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哲學家認為:人永遠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讀者去體驗一部作品,就是構成一種“世界”,一種“存在”。語文的“體驗”教學,首先就是體驗語言,體驗語言由書麵語言內化為“心靈語言”,“心靈語言”外化為“書麵語言”的情感生成過程,其次是體驗語境的深層所湧動的生命之流,最後體驗“文本”所折射出來的人性之美。
語文“體驗”不是一次性作業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單一到複雜,由感受到超越,由此在到彼在,多次體驗聯結成永恒的情感生命大圓環。通過體驗,教師能夠從“上下求索”的職業境界狀態中感受到“高峰體驗”,學生能夠在積極參與、全神貫注、靜心體味、漸入佳境、升華情感的“體驗”過程中,進入一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意境,最終師生共同達到“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的情感效應。
“體驗”應作為語文教育一種新的理念,貫穿在語文教育的始終,使它情感化、經常化、理念化。不是把它作為技巧訓練的手段,而是將它融人教學的生命中,“體驗”隻有理念化,才能形成一種教學自覺行為,真正感受到在語文這個特定時空中碰撞、溝通、融人所帶來的那種豁然貫通的激情。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進行如下嚐試:(1)在“語言形象化”中品一品。在教學中要體驗“語言”情感,就要正確地使語言形象化、形象事件化、事件情感化,並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充分體驗這“三化”過程。(2)在“語境鏡頭化中”演一演。語境呈現畫麵或情節,畫麵可以組接成“影視”裏的鏡頭,學生天生就有表演天賦和興趣,讓學生將某一個情節表演出來,既有“文本語言”內化“心靈語言”的過程,又有“心靈語言”演化成種種言語表情的過程;既有填充“文本”空白點所產生的審美愉悅,又有語言視覺化動態效果所帶來創造性的情感體驗。(3)在“生命情感化中”寫一寫。語文教育隻有和生活接軌,語文課堂生命才找到了活力的支撐。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親情、鄰裏情、朋友情、師生情,並創設一種“知情話大家談”的氛圍,學生在傾聽、思索、表達、溝通、分享的過程中,產生思想共鳴,情緒互染,心靈默契等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創設一種“生命情感化、情感語言化”的生活作文模式,作文中學生把情感體驗外化為書麵語言,使書麵語言染上情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