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活力黨建的機製與載體創新初探(2 / 3)

4、積極承辦大型文化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我係連續多年承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分會場;2012年,我係又參與承辦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係列活動,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先生的講座納入武漢大學珞珈講壇第三十六講;我係還舉辦了“京昆明星公開課高校行”活動及京劇《情殤鍾樓》校園見麵會等活動,邀請到胡芝風、沈福存、袁慧琴、史依弘、穀好好、沈昳麗等京昆名家到校演出和講座,對話武大學子,受到了《光明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媒體熱烈關注。此外,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京劇節的圖片展、公益講座和觀摩演出活動,舉辦了學生京劇專場演出,得到藝術界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京劇的觀眾很青春”為題,報道了我係師生在傳承國粹,建構戲曲藝術傳播機製方麵的成功探索經驗;2013年中法文化節,我係與校團委共同舉辦武漢大學高雅藝術季之“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交流活動,上演了法國獨幕劇《森林正前夜》,邀請到法國第十大學教授比埃來我校舉辦講座。

5、積極開展社會實踐,使黨建活動延伸到校園以外的廣闊天地

2012年,我係教師和學生申請成立了珞帆映畫電影社校級社團,組織觀看紅色經典電影並以沙龍形式組織討論,電影社以及我係暑期社會實踐隊還攜帶影片多次到鄉村放映電影,使黨建活動進鄉村、進基層、進社區,將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延伸到了校園以外的廣闊天地,使學生從原先的受教育者變成了優秀民族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踐行者,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

二、大學生活力黨建的載體創新

本文認為,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黨建工作,除了建立大學生活力黨建的長效機製之外,還應當努力樹立大學生黨建創新與專業特色、校園文化融通的理念。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優化大學生黨建工作機製,需要在理念上兼顧對專業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開掘,也就是說,在黨建工作共性的基礎之上,應當強調不同院係、專業自身獨有的內涵和文化特色,走重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將自己的理念、追求、人文精神通過適當的載體表現出來。從不同的側麵和角度增強針對性,展現大學生黨建創新的個性和特色,使其更具活力、魅力和感召力。就本專業來看,藝術類專業大學生思維活躍,富於創新熱情和批判意識,發揮其專業優長,升華其文化意識,彰顯魅力,有利於實現藝術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的優化,增強創新力度和實效。

具體而言,武漢大學藝術學係最近幾年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充分發揮專業特色,以藝術為載體,運用微電影、DV影像、網絡等不同藝術形式的積極效能,融教育的思想性與形式的藝術性於一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從校園延伸到社會的廣闊天地。

1、以戲劇為載體推動武漢大學愛國愛校教育

藝術學係師生創作了大型話劇《西望樂山》,展現武大師生在民族危亡之際,所激發出的愛國激情和遠大誌向,以及在極其艱苦的辦學環境下培養出包括12位院士和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的武漢大學校史。

《西望樂山》一劇在武漢、上海和四川樂山等地成功公演多場,榮獲多項獎勵和榮譽: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首屆湖北藝術節暨第10屆楚天文華節獲最高獎——專業組“優秀劇目獎”,該劇還獲得優秀劇本、優秀表演、優秀舞台設計、最佳女演員等多個單項獎;參加中國文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校園戲劇節,與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一同榮獲大賽最高獎項——專業組“優秀劇目獎”,武漢大學獲優秀組織獎,還獲得最佳導演等多個單項獎。

2、以音樂為載體推動武漢大學師德師風教育

藝術學係師生為武漢大學《師德銘》譜曲錄碟,推動武漢大學師德師風建設。並且,在學校宣傳部和我係的共同努力下,《堅持依靠教師自我教育,不斷創新師德建設載體——武漢大學推出全國高校首個師德銘》從兩千多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藝術學係黨建項目《利用新的載體加強和改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師德銘譜曲傳唱》獲得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成果獎。

3、以戲曲為載體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彰顯戲曲藝術的魅力,引導學生領略藝術名流風采,進行生動的先進文化和價值觀教育,我係精心策劃推出了一個新的主題係列活動——“傳統文化與戲曲藝術沙龍”。我係在每年“民族文化遺產日”之際將民族藝術引進校園,近年來,承辦了近百場“傳承國粹·大學之旅—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賦予了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教育生動的表現形式,增強了師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引導大學生成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精神家園的守望者。2006年引進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邀請江蘇昆劇院來我校大學生活動中心連續上演三天,在江城引起轟動,被《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以及湖北地方媒體多次報道。邀請湖北省京劇院和武漢大學京昆社戲曲愛好者在武漢大學人文館上演全本《白蛇傳》,激發了青年大學生對民族藝術的熱愛,為民族藝術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最終,教育部簡報以《弘揚高雅藝術,傳播民族文化》為主標題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