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力黨建的機製與載體創新初探
管理學研究
作者:李琦 魏尚娥
【摘要】在新形勢下,大學生黨建工作應當從機製與載體等方麵尋求創新和突破。在機製方麵,應努力探索建立大學生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體框架與長效機製,使思政教育工作常規化;在載體方麵,應努力將黨建工作與本學科專業特色相結合,寓學生黨建於特色文化建設之中,使校園文化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通過這種機製與載體的創新,有助於促成一種“大學生活力黨建”體係的健全與完善。
【關鍵詞】大學生活力黨建;機製創新;載體創新
當前,大學生黨建工作普遍呈現出形式單一、活力不足的問題,也麵臨著諸多挑戰。麵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新挑戰,高校黨建工作該如何尋求機製與載體上的創新?又如何整合現代社會發展和高校黨建工作資源以不斷拓展高校黨建工作空間?本論文認為,建立大學生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體框架與長效機製,以及構建科學有效的學生黨建工作“載體”,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黨建工作可以尋求創新和突破的兩個方麵。本論文以下將緊扣近年來武漢大學藝術專業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具體實踐經驗,對大學生活力黨建工作機製和載體創新這兩方麵展開初步探討。
一、大學生活力黨建的機製創新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認為,建立起大學生活力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體框架和長效機製,是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規化的根本保障。隻有提出黨建長效機製的基本框架,才能達到教育培養工作的長期性、有效性和穩定性。在此方麵本校結合藝術學科特點,進行了多方麵的有益嚐試。例如,開設藝術類通識課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課堂;指導社團建設,引導社會實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良好的輻射效應;推進學生黨支部“好思路、好程序、好落實、好形象”工作,發揮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努力承辦大型文化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台等等。通過以上種種“寓教於樂”的藝術實踐活動的常規性開展,有效地建立起了大學生活力黨建的長效機製。
1、積極開設通識課程,占領課堂主陣地
近年來,武漢大學藝術學係麵向全校師生開設了大量的通識課程,涉及音樂、舞蹈、戲劇、戲曲、電影等領域。例如:戲曲鑒賞、中外戲劇文化精粹、世界經典電影欣賞、京劇曆史與審美、京昆藝術、中外音樂欣賞等。這些課程的開設,不僅提高了大學生的藝術鑒賞力,讓大學生更加喜愛並珍視中國文化,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將文化藝術教育和傳播直接引進了大學課堂專業教育教學之中。一係列藝術類通識課的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展現了師生的藝術激情和文化追求,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綻放了動人姿彩,藝術通識教育潤物無聲,陶冶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拓展大學生的藝術視野,產生了良好的文化效應。
2、積極指導並參與校園社團活動,使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動進社團
自2006年以來,我係以畢業生係列彙報演出為主體,創辦“珞珈之春”藝術節,使思想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的融合常規化、常態化。藝術節涵蓋了舞蹈專場、聲樂專場、戲劇專場、DV影展、民族藝術進校園、“珞櫻之影”戲劇影視經典片段模仿大賽、係列學術講座等板塊,為武漢大學師生奉獻一年一度的文化藝術盛宴,極大豐富了武漢大學師生的文化藝術生活。此外,我係專業師生指導的校級社團較多,有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藝協、人文愛樂、原創音協、笛簫協會、古典音樂協會、京劇昆曲研習社、珞帆映畫電影社等校級社團活動。這些社團常規性活動的開展,有效地保證了大學生活力黨建工程的長期實施。
3、積極引進社會資源,加強與專業機構及院團合作,拓展實踐平台
為了擺脫實踐場地、經費等因素的限製,進一步拓展黨團建設活力及載體創新的立體空間,近年來,我們積極加強了與湖北省京劇院、漢劇院、蘇州昆劇院等專業院團的合作,同時積極拓展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原有中央電視台中視影視基地、湖北省知音雜誌社、湖北省歌舞劇團等基地的基礎上,與長江人藝、武漢人藝、湖北電視台等單位簽訂合作協議,並與楚天都市報等媒體聯合成立了江城百萬大學生戲劇媒體(DM)聯盟,將很多活動展現在京韻大舞台、武漢劇院等專業的場地上,為廣大學生免費發放了大量欣賞票,做了大量的公益活動,為學生搭建了更為廣闊的教育實踐空間和平台。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湖北京劇發展聯盟的籌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