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感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思考
社會學研究
作者:張淑燕 趙繼倫
【摘要】情感教育不僅是促進人的智力發育的一種手段,而且是以促進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及生活幸福為目的教育活動。要實現這一價值,情感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文中在分析情感教育為何要回歸生活世界和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內涵和價值取向。
【關鍵詞】生活世界;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緣何回歸生活世界
情感教育之所以要回歸生活世界,前提是情感教育偏離和遺忘了生活世界。原初狀態下情感教育與生活世界是合而為一的,基本的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既構成了人們的生活世界,也提供了主要的情感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近代以來,由於理性主義占據主導地位,使得關乎人的精神生活的德育、美育、情感教育或者缺失,或者蒙上了強烈的科學主義色彩,遠離了人的精神生命賴以滋養的生活世界。而這一現象在麵臨經濟、文化轉型的中國社會,表現得尤為突出。教育的科學化與功利化,使德育、美育及情感教育寄居於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演變成隔離。
情感是人類個體精神大廈中最深沉、最穩定、最核心的特質和支柱,是個體經驗中最親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體驗。而與之相應的情感教育要麼把它置於科學世界而使之成為一種外在於人的知識、技能;要麼把它作為提高智育效果的一種手段或因素,其結果使情感教育遊離於受教育者生活世界之外,對其精神世界的建設無所幫助,對其精神生活的豐富無所補益。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情感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世界。
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和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生活世界理論開始被彰顯出來,並賦予其解決人類困境的曆史使命。無論是文化藝術、科學技術,還是一般社會意識或哲學,當麵臨人的危機時,都義無返顧地轉向生活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現實基礎和意義之源,教育麵臨的現代性困境實質上是教育對生活世界的遺忘。教育與生活世界的內在關聯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歸成為可能。從教育的本質而言,教育是生產精神產品,傳承文化知識,培育全麵發展的高素質的社會主體的活動,是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形式。因此,教育本質的充分展現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世界,隻有在鮮活的、當下的、具體的現實生活中,才能確證教育的本質力量。
作為教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情感教育也應立足生活世界,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從情感教育的對象而言,其指向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人首要地是感性的、實踐的人,因而,作為情感教育活動對象的人必定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情感教育必須麵向生活世界,必須奠基於教育活動參與者的生活世界之中。其次,從情感教育的過程而言,情感教育與生活世界是相互融通的。情感教育要想獲得堅實的根基和發展的動力,必須植根於生活世界。盧梭在《愛彌爾》中指出,教育來自人與自然,來自人與他人的關係,即教育來自人與他相關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關聯。隻有在與人的“生活世界”的關聯中,情感教育行為本身才能得以發生和持存。因此,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育與生活是內在統一的。缺乏情感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缺乏意義的生活;缺乏生活的情感教育,是無力的、脆弱的、枯燥的教育。
二、情感教育回歸怎樣的生活世界
德國哲學家、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最早提出“生活世界”這一概念,並使之成為其哲學的中心概念。與胡塞爾同時期的分析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則提出了與“生活世界”理論大體相似的生活形式說。哈貝馬斯引進了作為交往行動的一種補充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與這些現代哲學家相比,我們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感受到更為強烈的向生活世界回歸的渴望同時,也讀出了馬克思對於現實生活世界所做的不同的理解:其一,現實世界是指人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馬克思明確反對視世界為脫離人的日常生活、處於人的生活之外或超乎生活之上的東西,而是把現實世界看作人生活於其中、與人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對人有價值和意義的價值世界或意義世界。其二,現實世界是一個可以通過經驗確證的、直觀的感性世界。其三,現實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動及其結果。其四,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