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對於現實世界的諸種規定中可以看出,他的世界不再是自我封閉、獨立自在的世界,而是人生活於其中,繁忙於其中,可以為人的經驗所證實的現實生活世界。它是建立在實踐及對象化活動的基礎上的,對馬克思來說,回歸即是回到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生活世界。
情感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應該是回歸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生活世界,它立足於現實的具體生活,包含了人類勞動、生產和交往行為等感性實踐活動,容納了情感體驗、科學認知、價值訴求與道德關懷,是事實與價值、理性與情感、規範與道德、科學與人文能夠相互融通的世界。換言之,生活世界是一個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人生活於其中的共在交往的關係世界,是一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等各種生活形式相互交織的、互為依賴的、永遠在生成著的世界,是人在其中不斷趨近全麵的世界。情感教育要回歸的應該是這樣一個現實生活世界。它是人類最根本的家園,為人的成長提供了全部的基本需要。
三、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釋義
1、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內涵
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其基本內涵應包含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生活世界是情感教育的起點,情感教育天然地要求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進行,把受教育者與生活隔離開來進行情感教育的灌輸是不可取的。第二,生活世界是鮮活的人文世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未分化的整體世界。以生活為根基的情感教育應當充分地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觀性、本真性體驗。個人隻有經曆種種情感體驗,包括遭遇情感挫折和情感創傷,才能對別人的疾苦有移情性的體驗。第三,倡導情感教育向生活回歸,讓情感教育所關注的世界,由外在於人的科學世界回到實實在在的人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價值世界,使情感教育成為合乎真實人生、合乎人性的實踐活動。使個體在情感教育的情境中,能積極自主地思考、發現、探索、理解和領悟,在自我生活實踐與生活經驗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發現世界、陶冶情操、鍛煉人生智慧。所以,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就是對現有情感教育的矯正,情感教育過程就是學生個體情感有機地、自主地建構的過程。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就是在生活世界中,通過生活形式的展開,引導學生在對可能生活的美好追求中提升個體的情感品質和生活意義。
2、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歸宿
回歸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應該去往何方,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筆者認為應該指向生活意義。周國平說:“人是自身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這是人的偉大之處,也是人的悲壯之處”。人類最懼怕的是自己成為一個無意義、無價值的存在。當個體存在缺乏意義感時,他會感到生命暗淡無光甚至選擇放棄生命;當個體存在有了一種意義追求時,他會感到生命熠熠生輝甚至奮不顧身、舍生取義。
生活意義,從總體上說,是怎樣生活才有意義,或生活的目的是什麼的問題。生活意義問題不是一個事實存在問題,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生活意義是人生命的支柱,人不能忍受一無所執的無意義的生活。誰要是感到他自己的生活是無意義的,那他就不僅僅是不幸的,而且也幾乎是無生活能力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生活意義問題上,從內在論立場出發,即在生活本身,而不是在生活以外、在神秘的彼岸世界裏尋找生活的意義。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生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自身的幸福和完善,為了人的發展的完整性,進而言之,為了人__的全麵自由和諧的發展,這就是人的活動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