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鄉土情感教育入手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曆史發展的產物,總是隨著時代的前進和曆史的腳步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當代,將鄉土情感教育寓於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更要突出其時代特征。在鄉土情感教育中貫徹以下思想,使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成為鄉土情感教育的最終歸宿。
1、堅定大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崇高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現已變為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根本保證。在大學生思政課的社會實踐環節中,可以在每年清明節或者相關節日,組織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學習中共黨史,參觀為共產主義事業作出過傑出貢獻、為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生命的著名鄉賢的故裏、墓碑等,加深他們對我們黨光輝曆程的了解,從而堅定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決心和信心。
2、增強大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責任感
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周邊環境是我們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精力搞建設的基礎。維護祖國統一關係到中華民族根本戰略的核心利益。趙樸初是新中國一代宗教領袖,其安慶市內的故居現已經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針對達賴集團在西藏製造動亂、背叛祖國、背叛宗教的行徑,趙樸初即刻號召中國佛教徒與達賴劃清界限,爭做愛國愛教的佛教徒等。他逝世後,按其身前囑托,其骨灰的一部分回歸故裏,愛國和愛家鄉情結的統一在趙樸初身上進一步得到完美體現。我校在大學生思政課教學中,曾多次組織學生骨幹參觀趙樸初故居。加深大學生對以趙樸初為代表的始終致力於把佛教教義圓融於祖國的和平統一之中的愛國人士的認識,用其在維護祖國統一中顯示出的高尚人格感染廣大學生,並使之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光輝榜樣。
3、強化大學生獻身黨和人民事業的使命感
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強大的國防關乎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和平年代,務必居安思危。鄧稼先取得博士學位後便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為了祖國的國防建設,他在接到研製中國的“原子彈”任務後,在戈壁灘試驗場隱姓埋名度過了8年單身生活。他先後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為中國“兩彈”元勳。我們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讓大學生學習鄧稼先熱愛祖國和獻身國防的精神,讓大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會感悟先賢的人格魅力和愛國情感。
4、引導大學生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是對中華民族革故鼎新、富於進取優良傳統的傳承延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不竭動力。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心,為中國教育探尋新路,不僅在理論上孜孜以求,而且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身處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代潮流中的陶行知,運用所學,用平民教育為中國教育尋找新的曙光,創辦各種類型學校,要求教育與實際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培養了大批社會有用之才。他富於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是值得當代大學生學習借鑒的好素材。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遵循的教育原則,思政工作者應該在自學和實踐中,帶動大學生一起踐行像陶行知這樣的先賢們銳意進取、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在將鄉土情感教育寓於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地鄉土文化差異很大,其中,先進的、符合時代發展精神的生動具體的鄉土文化是國家文化之源、之根,而鄉土文化又必須在國家文化的氛圍裏,才能增加其現代文明氣息,進而展示其豐富多彩的個性。所以,踐行鄉土情感教育時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其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關係。一是不能以貶低其他地方、其他民族來突出家鄉曆史的輝煌,以防止狹隘的地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片麵傾向;二是要在運用內容豐富的鄉土材料時突出重點,其主脈和基本精神必須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統一:三是要時刻注意正確引導和提煉鄉土文化中具有時代氣息的人文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