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強調德育要關注人的情感,要懷有感恩之心、關愛之情,而生活中的愛其實就在身邊,聽教師的話、遵紀守法是德育,而愛護動物、關注生命也是德育。道德教育是一種為人的教育,它不僅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對人精神的喚醒,真正具有道德意義的道德教育,不是把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都強加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美德的“集合體”,而是啟發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

3、學生全新的情感判斷價值觀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其中,德育承擔著特別重要的任務。德育的主體性教育要引導學生增強創造意識、堅定創造誌向、培育改革創新和積極進取的品格。這些個性品質的養成,既需要心理教育扶持,更需要道德教育錘煉。唯此,學生的主體創造性發展才會得以實現。某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小趙,是一個對科學和計算機很感興趣的學生,在學校開展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小趙在教師的指導下嚐試完成了自己的課題,獲得全國一等獎,並被推薦參加國際Intel科學與工程大賽。但在獲獎之後,小趙打算用獎金帶著父母利用長假好好出去玩一趟。可學校教師犯愁了,按照慣例,小趙和教師要在長假期間為國際比賽做好準備。經過協商,學校同意了小趙放假出遊的決定。但這一年的國際大賽,學校取得的成績並不理想。在反思這一結果的時候,學校也在反思“小趙孝敬父母、犒勞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學校德育的失誤”?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小趙錯了,隻能說在一個“集體利益”的前提下,他顯得有些“自私”。我們也不能說學校教育失敗了,小趙起碼學會了孝敬。“集體利益”這個詞彙是貫穿一個人成長過程始終的,但對於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個人與集體、小我與大我的關係越來越被輕描淡寫。或許,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博弈,教育的天平不可能一直平衡,也會顧此失彼,我們傳授德育思想的同時,能對孩子的情感發展起到引導作用,但並不能控製他們情感的形成與發展,不能預期他們的情感判斷結果。因此,麵對當今學生情感發展的新特點,德育工作的重心應集中在對於學生情感發展的引導與新的情感問題的應對上。

三、基於學生情感發展的德育新探索

學校德育工作要改變過去以國家需要和社會需要為出發點來製定德育標準的傳統做法,以滿足學生的需要為立足點,選擇和更新德育的內容、目標、方法和手段,把學生個體的需要放在突出的位置。

1、幫助學生合理接收與選擇外界信息

文化歧異、價值多元、社會道德的底線常常被衝破,市場經濟的物欲功利價值在凸顯,所有這一切都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形形色色的衝擊。麵對多元化發展中的社會與參差不齊的道德說教理念,道德教育不需要單純屏蔽和遏製那些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具有爭議的事物,而應當用廣博而理智的價值判斷理念將道德教育融人生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

進行道德教育的場所不僅在課堂而且存在於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即使道德課堂在道德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不過是道德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要用海納百川的視野去接受新鮮的知識,認識周圍的事物,同時也要努力做到讓海量的信息有篩選地進入學生的視野,讓德育理念悄無聲息地彙入學生的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牆壁上、在教室、在活動室裏,經常看到的一切,對於精神麵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這裏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正如一位學者的精辟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麵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將它們放人一碗雞湯中,你就在享用雞湯的同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生活世界之於德育,猶如湯之於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德育也需融人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力。認識到生活世界中所蘊藏的道德教育的巨大潛能,乃是道德教育打破長期以來自我禁錮於知識傳授和理論推演的狀態,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反思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