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努力激活並激勵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和認知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學生的德性健康、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應該成為德育的主體,而不是灌輸的客體。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實際,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善於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幫助學生製定符合社會需要的道德目標,使學生成為德育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德育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學生心裏去。

一方麵,從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來說,教師首先要提升對外部刺激的敏感性。教師自己能夠感受到外部的刺激,才能把這種感受傳遞給學生。另外,教師要提升對學生狀態的敏感性,這樣才可能把自己對刺激的理解轉化為學生對刺激的理解。因此,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要從關心學生的情感發展出發,喚起學生與教師相似的情緒,這一相似的情緒可能是受到教師情緒的直接感染,也可能是對自己以往情緒的“情感儲備”的回憶和再度體驗。此外,在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原有的定位於“高、大、空”的抽象的道德理想主義目標中回到現實生活中,從培養“道德學家”與“道德聖賢”的高水平道德教育中解放出來,轉向培養能獨立進行道德判斷並主動踐履道德標準的現實中的人,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關愛、關注生活、珍愛生命和懂得禮貌等。

另一方麵,教師在道德教育中不僅應該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刺激產生反應,還應該對學生的各種合理的反應進行進一步的正確引導,使之成為其價值判斷的依據,成為引領其生活的信念。其中,教師對於學生反應的評價尤為重要,當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的時候,要肯定學生的自信。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一個人在沒有激勵的情況下學習,隻能發揮自己20%一30%的才能,而在有激勵的環境下學習,可發揮70%一80%的才能。學生常常把教師對他們的鼓勵性的正麵評價看成是最具權威、最受鼓舞的精神嘉獎,在教師給予他們的及時、得體的表揚和鼓勵中,他們感受到歡欣、體驗到成功,他們會更加積極、更加自信,他們會用加倍的努力來追求和展示自己的價值,從中體現出自己的責任感和做人應有的自尊心。

3、探索契合學生情感發展的德育形式

近二十年來,我國一些教育實踐工作者和教育理論工作者,在主體教育和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培養學生情感素質和道德情感素質的研究,形成了許多富有價值的情感教育模式,如情知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認知切入模式、愛的操練模式、審美建構模式及常識教育模式等等。這些探索中的模式都立足於人的情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寓情於理、融情於智等方式,使教育內容更有感染力,讓學生在情理兼容的情境下,產生學習道德規範的濃厚興趣,形成倫理性的道德觀點和自己的道德智慧。

筆者曾考察上海金山區某所以“藝術特色”見長的學校,但它的“藝術特長”並不是為提高學校質量與知名度而挖掘出來的特色。該校校長依據當地是樂器之鄉的特點,斥資在全校範圍內成立各種樂隊,讓每一個會樂器的孩子與不會樂器的孩子都參與音樂學習中來。學校秉承培養“學生”而不是培養“音樂家”的理念,達到了師生同心創藝術的效果。在這裏,音樂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學生快速成為一個演奏家,而是使他們喜愛音樂,把自己的想象和創意融合到音樂中去。陳玉琨教授曾說過:“堅持教育性與藝術性的統一,讓學生在無意識中接受有意識的教育。”在這所學校裏,在由師生們組建的各種樂隊奏出的也許並不悅耳但很自信的音樂中,筆者深刻地體驗到了用藝術的形式柔化知識的枯燥、師生愉快學習的和諧教育魅力。新的曆史時期需要造就具有新的道德理念的一代新人,而道德教育是完成這一曆史使命的重要社會載體。讓德育回歸情感,就要深刻認識到“情感”不僅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中間環節,而且在個體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始終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價值。德育工作要力求在探索學生情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對其情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規律和新特點進行分析和把握,啟發學生獲得自我發現、自我認識的意識和能力。隻有在這種內化與轉化的情感發展過程中,才能真正使德育成為實現學生全麵發展的邏輯前提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 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5.

[2] 何曉文.德育引領創新——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7,8.

[3] 劉海清.情感的力量——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38,33.

[4] 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3.

[5] 愛彌爾·塗爾幹,陳光金,沈傑,朱諧漢,譯.道德教育論(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