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育回歸情感

倫理學研究

作者:趙雪晶

【摘要】學校德育指的是學校教育階段推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包括人的態度和價值觀等這些屬於情感範疇的東西。以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中的情感目標理論為切入點,以現代社會的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種種情感新觀為背景案例,試圖在學生情感的形成規律及其所呈現的新特點中,探索提升德育實效的可行辦法,並以此指導德育工作者依據學生的情感發展變化進行適時、適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從而構建契合學生情感發展的德育新模式。

【關鍵詞】情感目標理論;情感形成特點;德育新模式;學校德育;道德情感教育

社會道德是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行為的失範將導致學校德育的失效,學校德育的失效又會加劇社會行為的失範,如此惡性循環是每一個德育工作者所擔憂的。德育的本質在於滿足人在精神成長,包括情感成長方麵的自我需求。德育過程也必然是引起受教育者內在情感運動的過程。因此,加強德育建設,提升德育水平,重點在於如何了解和分析人的情感及其形成過程。

一、情感形成的規律

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泰勒(RalphW.Tyler)進行的“八年研究”(亦稱“三十校實驗”,是美國進步教育協會1933—1940年在中等教育方麵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活動)中便萌生了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其後,教育學家克拉斯沃爾(Krathwohl,D.R.)等人將這一理論加以發展,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其中,人的情感目標領域則是與德育相關聯的目標研究對象,而情感目標又可分為層層遞進的五個方麵。

首先是人接受外部的刺激,即人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世界萬物所發出的帶有各自特征的訊號;其次是人在接受外部刺激的情況下所作出的本能反應;第三是人對客體事物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在判斷中,人們已經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情感價值觀,並以此對客觀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接受或拒絕的判斷;第四是人在情感價值觀的形成中塑造自己的價值觀體係,並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為處事;第五即是人的觀念到信念的轉化,信念強調的不是認識的正確性,而是情感的傾向性和意誌的堅定性,它超出單純的知識範圍,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成為一種綜合的精神狀態。

可見,人的情感發展是一個有著層級遞進關係的過程。學校德育工作對於人的情感領域的引導和教育應該契合人的情感發展過程,而當前我國對德育的研究卻僅集中在德育內容上。筆者認為,針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其道德情感教育往往需要感悟和體驗,因而,從關注學生情感的形成和發展的角度去探索德育,是當下道德情感教育的一個新亮點。

二、學生情感發展過程中的新特點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關乎情感範疇的學生的態度、價值觀和信念等這些與外界發生著聯係的部分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德育的方法也應該相應地作出調整和改變,本文在對人的情感形成過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挖掘出了新時期學生情感發展的一些新特點。

1、學生對社會多元化的反應

當今社會多媒體交織,與20世紀所不同的特點之一是網絡媒體的普泛化,在互聯網的世界中,世界向個體的人開放,個體的人也向世界開放。多元文化的碰撞、多元信息的交流,往往突破了人們原有文化價值體係的疆界,特別需要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與認同、相互借鑒與改造。與此同時,經過曆史文化的積澱,具有人類共同性和普適性的道德價值也特別需要通過教育而被個體接受和內化。

在麵對多重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時候,學生正在形成的還並不成熟的情感判斷價值觀體係也在不斷被挑戰著。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單純而又單一,灌輸給學生的永遠是陽光燦爛的一麵,永遠是書本理想化的一麵,完全把社會的多樣性屏蔽於德育內容之外。這種一廂情願的教育,結果隻能是學生一旦接觸到真正的社會,就很容易懷疑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在得不到認同的大眾群體麵前,他們用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獨創屬於自己的文化,甚至是語言文字。在“垮掉的80後”漸漸地從爭議的峰頂上滑落時,自創出“火星文”的“腦殘的90後”又帶著摧殘中國漢語言文字的“罪名”走上了風口浪尖。社會大眾對於“火星文”的出現褒貶不一,絕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綜合了繁體字、符號、拚音和外國文字的“結合體”阻礙了正常的漢語言文化的交流,是對中國愛國主義文化教育的挑戰。

對於這些被大眾所爭議的新事物,德育並不是要擔當懸崖勒馬或扼殺者的角色,而是應該根據它們產生的原因和發展趨勢去確定新的教育目標。如果說創新能力是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天堂之門,也可以打開地獄之門,那麼,教育就應不僅教會人們如何找到創新這把鑰匙,還應引導人們用這把鑰匙去打開那道門。

2、學生認識事物的超預期性與不可控性

教師通過課堂這個媒介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所認為的理想狀態是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對於事物的反應與判斷都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學生在學校、在課堂所接觸到的事物僅僅是他們認識世界的一部分,在倡導德育走進課堂、走進教學的時候,我們更要認識到從學生的情感反應中獲取德育資源,重設德育目標。筆者曾經聽過一個案例:在某中學語文課上曾經發生了一個“蝸牛事件”。當教師正準備上課的時候,一個女生狀告一個男生把小蝸牛帶到教室裏了。年輕教師馬上停止上課,把該男生叫到教室門口大聲訓話,以整紀律,並用一串串誘導型的語言讓其承認自己不該帶動物到教室的錯誤。但該男生一直不開口,教師最後嚴厲問道:知道不知道自己錯了,並伸手打算將蝸牛搶來扔掉。這時候該男生開口說:“老師我錯了,我不應該虐待小動物。”教師愕然。仔細一問,她才發現,剛才學生們是在討論究竟應該把奄奄一息的蝸牛交給自己來嗬護還是交給大自然去保護。教師一下子就覺得這樣的局麵遠遠不是她所預期到的,本來想讓男孩子承認錯誤以後,把蝸牛扔掉,繼續上課,並以此警告其他學生。但這樣做,似乎不能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