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生認識能力的提高,不僅可以利用側鋒進行塊麵及色彩的遊戲,還可以根據任意的一些墨色痕跡進行聯想,添加幾筆,就可以畫成一個生動的形象。

(2)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觸景生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在課堂教學中添加一些文化“佐料”。如:在講授七年級“梅蘭竹菊四君子”這課時,可以結合相關的詩詞歌賦及歌曲,利用音樂和詩歌作為輔助手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將詩畫在視覺、聽覺上融合到極致,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學以致用,讓課堂教學的層次變得更加有韻味。再如:講授寫意菊花時,選擇學生喜歡的周傑倫的歌曲《菊花台》,再借助陶淵明先生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時結合菊花的圖片及名家名畫,在優美的意境和濃鬱的文化氛圍中,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躍躍欲試,充分發揮出想象力和表現力,從而創作出豐富多彩的作品。

(3)加強情感溝通,科學合理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行為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平時注意加強師生溝通,觸動學生情感,讓師生情感融洽。作為美術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接受、信任,這樣學生才能專心致誌地聽課,主動配合,完成課堂任務。教師對學生應給予適當的讚賞與肯定,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獲得學生的尊敬。

生活既是藝術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應多開發和利用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結合傳統節日,開展學生美術實踐活動,進行書畫比賽,舉辦美術展覽等。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展示了學生的才華,提升了學生自信心,同時也很好地進行了生動的情感教育。

三、美術教學中注入情感教育的意義

“我們中學美術教學不是培養畫家、考大學,而是要給學生以快樂,給學生豐富的精神生活,所以我們在美術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勢在必行。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要依靠共鳴的師生情感,利用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其自覺自願、主動積極並且有創造性地在參與藝術活動,最終達到怡情悅心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對於美術教學來說,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結果,美術教學過程本身就不斷地在收獲結果。”國畫教學是一個情感融通的過程,學生運用國畫的表現方式將自身的情感用美術語言表達出來,在快樂體驗生活的同時感受藝術的美好。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這也說明了情感的重要性,以美輔德,以美益智,美術課堂上情感教育的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真誠,而真誠則源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當教師對教學有執著的追求時,千變萬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會應運而生。為了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使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讓情感教育之花在美術教育中綻放永恒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陳益.淺談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A].胡茂林.中小學美術教師學習資料(13)———美術書法教育論文集[C].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2] 曾景初.中國詩畫[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