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名家的故事中品味作品背後的深刻情感

七年級上冊“齊白石”一課,學生都知道齊白石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國畫大師。但是作為畫壇一代宗師的齊白石,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隻讀過短暫的私塾,少年時以做木匠為生,二十幾歲開始才學習詩畫。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稱號,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國際和平獎金。

齊白石老人用勤奮和智慧創造了人類美術史上的奇跡。他說:“作畫並無秘訣,全在一天也不能空閑。”足以說明他的勤奮。大師勤奮刻苦、堅持不懈、嚴謹治學的精神,讓學生懂得驚世名作是靠勤奮與汗水澆灌出來的,天才是靠努力與堅持誕生的,有播種才有收獲,有付出才能有回報,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謙虛求教、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2、在國畫中體驗美術繪畫元素蘊含的豐富情感

作為傳統文化國粹的中國畫,在曆史發展中,經曆了漫長的時間考驗,在培育學生的情感方麵比其他繪畫形式更具有實踐操作意義。

(1)筆墨是國畫的基本造型語言形式

國畫用筆輕重疾徐,抑揚頓挫,筆法運用上分為逆鋒、中鋒、側鋒,墨法則有潑墨、破墨、積墨等。傳統水墨畫有“墨分五色”之說,可以產生濃淡、厚薄、幹濕、蒼潤的無窮變化。國畫在造型語言上講究筆墨韻味,點則如高峰墜石,豎則如萬歲枯藤,橫則如千裏陣雲,這些視覺效果都是發源於西方的油畫、水彩畫所不具備的。國畫筆墨千變萬化,可大可小,可幹可濕,揮灑自如,變化無窮,很適合學生作畫大膽,構思率真、誇張的特點,非常貼近他們的審美層次。

(2)線條是中國畫表現情感的方式之一

線條是中國繪畫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形式美感。明清的畫家石濤說,線條是一切的開始;而西方繪畫大師安格爾則更進一步,“線條就是一切”。中國畫線條既有立象傳神和抒情達意之功能,也有相對獨立的筆墨情趣之美。顧愷之的“高古遊絲描”,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都注重表現線的運動感、節奏感。當看到《清明上河圖》那眾多的人物、繁雜的結構、壯觀的場麵,這正是用繁而不亂、錯落有致的線條而營造的。近代吳昌碩用金石般的線條表現作品的力度美,潘天壽以富有哲理性的線條表現畫麵的靜氣,而黃賓虹以亂中求奇的線條寫出山水畫的渾厚之氣。此外,畫家在筆與力的結合中,十分注意運氣,要“握筆既定、凝神息氣”,線條運用的成功首先在於和“氣”的結合,也造就了整個作品的氣韻貫通。

(3)中國畫“計白當黑”的空間情感塑造

“計白當黑”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的美學觀念,也是藝術家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中國畫構圖講求留白,追求空靈,形成無畫處皆成妙境的審美效果。“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畫家通過對畫麵置黑布白的處理,使得黑與白虛實相生、互為依從。黑白相互賦予了對方無限的外延和內涵,空白處隨畫麵描繪景物的不同,觀者可理解為天空、雲水、煙霧……由於觀者的能動想象,拓展了畫麵無限的意境和審美空間。如元代倪瓚的《漁莊秋霽圖》,近景描繪枯樹三五枝,遠景是幾抹起伏不大的峰巒,中景則將湖水描繪成大片的空白,讓人感到空虛、渺茫,正好反映作者超然物外、遺世獨立的心境。

3、在國畫教學中感知源於生活的美好情感

(1)水墨遊戲———表達用語言表達不清的感受和情態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平時很少接觸國畫,因此,第一節國畫課就設計了稱之為“水墨遊戲”的筆墨練習,讓學生大膽體驗中國畫的點、線、麵以及色彩帶給他們的樂趣。當學生畫出長短、粗細、大小、曲折的線時……教師應抓住時機,帶著讚賞的口吻表揚學生:“哦,這是一條圓潤的線。”“這位同學一定用了中鋒。”“這條線跑得真快!”“這些點好象在遊動!”要讓學生嚐試用墨色的濃淡及不經意的“留白”,根據學生的畫麵適時進行用筆用墨的講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不求純熟、準確,但求培養學生對筆墨變化的感覺,在遊戲中輕鬆體會國畫筆墨帶來的特殊效果。學生得到了愉快的體驗,為以後的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