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師生情感交融的藝術,它唯有具備情感,才能真正感動學生,引起審美心理共鳴。“腹有詩書氣自華”,廣博的知識是教師生命的元氣,用異彩紛呈的教學藝術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不僅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還使學生在音樂審美中,以美激趣的教學中,心靈得到淨化,品格得到優化,性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華,成為情操高尚、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生。
三、音樂審美與情感教育的融合路徑
挖掘創新思維的潛力是與審美情感息息相關的。因為人有審美的感官,審美的理智,隻有人才能得到美的樂趣,而獨辟蹊徑的創新思維音樂審美觀可以使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充滿無盡的想象源泉與激情,使許多幻想性、新穎性、獨立性、反映現代文化精神麵貌的新事物得以湧現。眾所周知,克拉姆探索在小提琴麵板上和鋼琴金屬弦上刮奏,用指甲撥豎琴的琶弦,他的目的不單純追求新奇,而所希望表達的是社會精神氣質。這種不足為奇的創新手段,卻大大地改變了現代樂器演奏的音響效果。今天我們又欣賞到了海歸青年鋼琴家盛原在新年音樂會演奏的巴赫作品。拋棄了國內以往幾十年解釋巴赫的那種呆板、沉甸甸的風格,巴赫在他手上充滿了靈性與色彩,最重要的意義是賦之以生命力,這就是他對巴赫音樂研究的創新造詣;而當晚海歸青年鋼琴家韓冰更是大膽出新,把鋼琴版本中的極強的單個低音,改成為用肘臂的壓奏,構成雷電般的音響與內心世界的衝撞,使全曲達到了輝煌的高潮,強烈征服和洗刷著所有聽眾的心靈。
對於創新教育來說,結合科學、技術、藝術等領域,讓學生掌握有效的知識、規則、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知識的教學最佳途徑是讓學生置身於充滿趣味性、刺激性、挑戰性的活動中,主動地探究知識的奧秘。因為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由此,在高校鋼琴大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充分發揮創新潛能的寬鬆環境,要靈活地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探究和想象。在高校鋼琴大課教學中,筆者摸索到了一個很好的探究式鋼琴即興教學方法:老師給一個旋律主題,並標上和弦連接記號,讓每個學生任意把主題旋律創新發揮,各自可選用不同的節拍、節奏與伴奏織體彈奏出來。這是一個非常豐富多彩,美與趣的結合,每個學生隻需動手即興彈一段,卻同時欣賞到五十個不同的演奏效果,此時每個學生都會感到很驚訝、興奮,有快感,這不就是給了學生一個很現實的,看得見、聽得見,自己動手的創新思維學習過程嗎?
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思維發展,它的載體更集中蘊涵了對音樂風格的理解、音樂與技術和諧美的再創造。如果在學習每首樂曲前,練習者沒有很好地掌握分析不同時期的作品中所呈現的不同作曲家的精神發展過程及狀態與音樂風格、技術特點,他就無法準確地詮釋與傳遞作品的時代審美需求。現在許多教師、學生,都用單一的技術來處理不同時代、不同個性作曲家的作品,進而造成技術單薄、音樂平淡,自己的感情未投入,如何去打動聽眾的心靈?所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艱苦的研究學習與創新過程。從事音樂教學的人都知道,在音樂表演中,要發掘樂譜中潛藏的生動樂思,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一切都有賴於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
一個創新者、作曲者、演奏者,如果沒有良好的內心感覺與聽覺及審美意識就無法把音樂內容與技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就聯想到為什麼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在失聰時仍然能創造出震撼人心的“第九交響樂”,因他有非凡的內心聽覺;又如,視障殘疾人孫岩在第一屆國際殘疾人比賽中獲得金獎,也因為他有非常良好的聽覺。所以,實踐證明,一個人的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於創造想象和創新思維上,可達到忘我程度,創新思維想象力最為活躍,靈感就會迸發而出,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創新效果。美隨著時代向前發展,高校音樂審美教育也應體現時代精神,使美育在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中更顯示出它的獨特功能。一個在藝術上落後的國家,一個在音樂上蒙昧的民族,很可能造成在科學技術發展上停滯不前,從而導致整個民族的萎靡衰弱。“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道出了音樂對塑造國民性的重要作用。為此,高校要創建美好的校園,提供一定的音樂審美設施,使教師與學生在優雅、寬鬆、愉悅的氛圍下學習知識、傾聽音樂、淨化靈魂、提升審美思想境界。讓音樂審美與情感的交融滲透,構築人類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德]席勒著,徐恒醇譯.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9).
[2] 蔡元培.纂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83.
[3] 刺德林.作為形象與情感教育的美育[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2,(02).
[4] 黑格爾著,未光潛譯.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04)
[5] 於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6] [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A].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