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音樂審美與情感教育的融合(2 / 3)

二、以美激趣感染學生

在高校音樂審美教育中,應給學生架起一座通往感受美、領悟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橋梁,從而激發和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和靈性,並讓審美情感融洽人際關係,互相關心、幫助,消除和克服在學習、生活上的一切困難,促使學生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其中,施教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師本身的素質不但要擁有豐富淵博的專業文化知識和其他相關的藝術文化知識,還要有幽默含蓄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優美的教學姿態,更重要的是用倫理道德美、人間真情美、人文境界美、民族尊嚴美等來感染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感知、理解、鑒賞美的同時,把所學到的知識、能力、情感得以充分的發展。

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美化心靈,提高素質,要提升學生的入文素質,美育是關鍵的重要內容,施教者要以審美的感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此,施教者要積極地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美”,把美育落實到每個學科中,如數學美、物理美、化學美、自然美、人物美,語言美等,創設和利用有趣的生活情境、健康向上的活動情境去引導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以表達審美意識,在許多課文言雖盡而意無窮時,也可再啟發學生廣闊的想象審美空間,繼續延伸課文的意境。著名藝術家吳冠中曾談到對高科技的審美感受,他說;“在清華大學生物所看到那些細菌、蛋白質等各類原始生命狀貌,放大後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態,繁雜而具結構規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藝術大展,大都很美。”想想,生物細菌都可以聯係到審美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何況音樂審美教育所起的作用?

以高校音樂教學的鋼琴課為例,施教者可以在上鋼琴大課前每次都放一些經典的、不同時代的或與大課有聯係的鋼琴曲,這樣不僅可以渲染課堂氣氛,還可聆聽到更多的經典名曲,學生學琴的興趣可以被這些優美動聽的琴聲感染,產生一種積極的練琴欲望,主動地探索、感悟、體驗其中的奧秘,追求作品所需的審美意境;以推動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去學習,並有信心克服學習上的一切困難,以此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施教者還要善於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和探求之心,著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和願望,這樣的教學手段,可打破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與學生的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得到統一,在音樂的感染下,共同進行知識的探索與追尋。

在高校進行音樂欣賞審美的感受,其實對欣賞者的感情影響能力比其他藝術更迅速、更強烈、更直觀。因為音樂審美感受是一個複雜的多種心理功能的綜合、互相交錯、互相滲透,音樂對人的神經係統起了刺激作用,激發人的情感,能把人從感性認識引向理性認識,從而引起不斷的思索。美學家於潤洋認為:當人們沉浸在一部思想情感深邃、境界情操高尚的交響曲中,心靈為它所深深打動的時候,他們窺視到的不僅是這部交響曲作者的那顆靈魂。他們同時也在“直觀自己”、“認識自己”,似乎也在發現他們自身的價值。正如費爾巴哈所說:“感情的對象就是對象化的感情……人們的心靈情操、思想境界也許沒有音樂中表現的那麼豐富、那麼崇高,但是卻可以通過欣賞這樣的音樂使自己精神境界不斷地接近它,使之充實高尚起來。這正是音樂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所在。”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同時又是時間的藝術。欣賞音樂人們必須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去傾聽、感受每一個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張弛、力度的強弱、音色的變化,結構的布局等,在老師恰如其分的有趣指導下,去感受人世間的各種審美情趣的熏陶。比如優美抒情的音樂可以使人感到輕鬆愉快、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情激蕩、精神振奮等。高校由於開設學習的各類學科繁多,而每個學生的愛好和趣味也不同,甚至同是學音樂教育專業的,也會因個人經曆、氣質、性格的不同,而偏好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美聲、通俗;有的喜歡唱京戲,有的喜歡彈鋼琴等。在音樂審美趣味上有的是高尚健康的,有的是庸俗低級的等等。人類在曆史長河中所創造的音樂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如果有條件接觸更多種類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審美視野,那是非常有益的。對於這一切,施教者不但要注意以美激趣的教學手段,還要注意音樂審美趣味的形成,引導、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純樸的,既具有個性化,又具有兼容性的音樂審美趣味,努力拓展受教者的藝術視野,豐富他們的想象力,以提高各門功課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