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音樂審美與情感教育的融合
藝術研究
作者:趙立麗
【摘要】從音樂審美的視角闡述了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以美激趣、創新思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與價值意義。認為正是音樂審美與情感的交融滲透構築了人類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音樂審美;情感教育;以美激趣;創新思維;交融滲透
音樂是人類感情的共通語言,從音樂形成的基本要素等構成中,人們看到了音樂的價值實體也就是精神價值的載體,以滿足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需要,起到了具有道德、宗教、社會功利價值的作用。因此如何把音樂審美價值滲透到高校教育中,使各類學科、各個環節乃至學校教育的全過程都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因素,並滋潤著施教者與受教者們共同創造美的教育境界,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情感教育就是美育
1793年,席勒發表了著名的《美育書簡》,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並明確地將其界定為“情感教育”經過幾千年的曆史歲月,現在人類的情感早已不僅僅停留在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已進入了快速高效的現代節奏,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動力。那麼怎樣才能把握好情感教育的方向?
蔡元培曾說:“美育的基礎立在學校”,美育的實施,學校是一條極重要的途徑。雖然各學校也注重並製定了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麵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的方針政策,但在大學校園裏,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生活情調,特別是貧富生的差距,以及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畢業時找不到工作的失落感等,而形成很大的個性差異,引起內心各種不同的心理衝動,給現代大學生造成空前的緊張和對身心形成前所未有的壓力。目前,高校在情感方麵上的教育實際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導致我們培養的大學生在諸多情感方麵,特別是情感的不穩定性、變化急劇性的因素產生,從而發生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感問題,造成特別觸目驚心的慘案和悲劇,這種現狀值得人們去思考。
個案1馬加爵現象:
2004年2月,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打牌與同學發生口角,竟用鐵錘殺死4名同宿舍的同學,引起了全國的震撼。追究其原因在於馬加爵是一個貧寒的農家子弟,使他在學習與生活中產生一定的困難,自身又沒有調節好自己的情感,因而他產生了對社會、對同學的扭曲了的情感體驗,結果因打牌產生口角的小事,竟產生了殺人動機,最終受到法律製裁。
個案2廖昌永式的幸運兒:
在2006年的春晚壓軸節目《難忘今宵》上,全國億萬人民都看到了頂級歌唱家廖昌永的演出,他同樣也是“農家子弟”,在大學中他也麵臨著生活沒法進行下去,準備貸款完成學業時,卻及時得到老鄉同學的同情與暗中的無私幫助,並在同學的有力支持下,廖昌永以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完成學業,成為“亞洲第一男中音”,在國際聲樂界聲名鵲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他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把他人的不幸看作自己的不幸,這就是一種同情感,一種高尚的美德。提高這種共同的同情感與美德,可有效的避免“馬加爵現象”的出現,而更多的“廖昌永式的幸運兒”會產生,我們許多的偉人、科學家、藝術家等不也是在這樣的情感滋潤下凸顯出來的嗎?由於我們過去與現在的高校教育沒有把教育我們的學生“學會關心”放在重要位置,所謂學會關心是一種同隻“關心自我”的人生態度相對立的人生態度,即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其中包含濃烈而高尚的情感因素,這些都與美育息息相關。因而,高校必須把審美教育放在重要地位。
“情感教育就是美育”,美育是提高素質必不可少的途徑,美育所持有的形象性和情緒感染性,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尤其在學校,美育是以學生美好人格的形式為目標,而高校的審美教育就應與社會實踐、社會生活、道德教育、文化素質、心理狀況、藝術審美等直接聯係在一起。孔夫子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高校審美教育中,應讓大學生把從中學生時代就擁有的音樂審美能力及審美觀察力、想象力得到更好的發展,使和諧的音樂繼續刺激右半腦,促進左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知覺能力、記憶能力和比較判斷能力。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欣賞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性的美,學習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性,憧憬、追求社會的美好未來。
在高校音樂審美教育中,要開設一些欣賞課,合唱、舞蹈、聲樂、鋼琴、民樂、管樂等選修課。讓更多有愛好的學生在某方麵得到更高層次的音樂與技巧的和諧發展。比如鋼琴是屬於“敲擊性”的打擊樂器,怎樣引導學生從通過對手指觸鍵的控製來調整鋼琴的機械運動,力求使鋼琴發出作品所需求的優美和諧、明亮的聲音?如果教師與學生都不從心靈深處去感悟、追求、傾聽所發出聲音的審美要求,那演奏的效果是無法打動入心的。在2006年春晚上,天才的中國青年鋼琴家郎郎演奏的《翻身的日子》,就是一種音樂與技巧的完美和諧,充滿激情、熱情奔放,讓觀眾耳目一新,獲得一種喜悅的審美快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古人早已深刻地描述了音樂所表達的哀心、樂心、喜心、怒心、敬心、愛心等不同的心情;古希臘時期,亞裏斯多德就把音樂與人的感情生活聯係起來;感情論音樂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黑格爾在《美學》中也反複強調音樂的內容是情感的表現;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人對現實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藝術。比如人們欣賞《江河水》的演奏會感動得熱淚盈眶,聽了貝多芬的音樂會心潮激蕩等等。總而言之,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人們在千百年來的音樂審美實踐中積累起不同的音樂審美經驗構成了對音樂和感情的關係,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的音樂表現感情的共性和個性做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音樂藝術是人類最偉大、最動人的創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