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摯的情感 永恒的愛戀
文學研究
作者:傅克斌 禾呈阿蓮
【摘要】唐朝詩人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千百年來被喻指對愛情的忠誠,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文中在對這首詩作了賞析的基礎上,並用現代社會中有關事例對“難為水”、“不是雲”作了新的闡釋,使其認識又加深了一層。
【關鍵詞】元稹 “難為水” “不是雲” 讀後感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製策第一。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禦史。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大和三年(829年)為尚書左丞。
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
原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
開頭二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從《孟子·盡心》篇“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變化而來的。兩處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觀於海”比喻“遊於聖人之門”,喻意顯明;而這兩句則是暗喻,喻意並不明顯。滄海無比深廣,因而使別處的水相形見絀。巫山有朝雲峰,下臨長江,雲蒸霞蔚。據宋玉《高唐賦序》說,其雲為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鬆榯,美若嬌姬。因而,相形之下,別處的雲就黯然失色了。“滄海”、“巫山”,是世間至大至美的形象,詩人引以為喻,從字麵上看是說經曆過“滄海”、“巫山”,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大海、巫山,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除了本人所鍾愛的女子,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了。實則是用來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如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其深廣和美好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因而除愛妻之外,再沒有能使自己動情的女子了。詩人的這個“心上人”,據說是雙文,即詩人所寫傳奇《鶯鶯傳》中的鶯鶯,詩人因雙文出身寒門而拋棄她後,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顧”(《夢遊春七十韻》)。又有人說此詩是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韋叢出身高門,美麗賢慧,二十七歲早逝後,詩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懷·之三》)。兩句詩化用典故,取譬極高。後人引用這兩句詩,多喻指對愛情的忠誠,說明非伊莫屬、愛不另與。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兩句詩還簡縮為成語“曾經滄海”,還可比喻曾經經曆過很大的場麵,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裏。還說當一個男子喜歡一個女孩以後,其他的女孩在他眼裏,就一文不值了 。這句話能夠和很多人達到共識。現實社會生活中不乏其例。有一男子偶遇一女子,一見鍾情,一見銷魂,不忍離去,用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仔細打量著眼前這個女子,隻見她清麗白膩的臉龐,雙頰暈紅,烏發如漆;身材高挑,體態輕盈,言行舉止端莊嫻雅,氣質非凡;一笑一顰之間流露出一種說不出的風韻。後來他們相識相知了,彼此還談得投機,由於女子長相出眾,為人謙和,對人真誠,熱心快腸,做事認真謹慎。那男子不知好喜歡她,盡管是窮書生,但能用一顆炙熱的心對她,嗬護她。她也覺得那男子是真心對她,癡情地愛她,就接受他。誰知又有個女子以為這個男子有錢的,經常給男子打電話,發QQ短信挑逗他,甚至還說他喜歡的那個女子的不是。千方百計地勾引他,想讓他上鉤。可那男子卻不屑一顧,看她經常不停的騷擾他,特別反感並厭惡她說他女友的壞話,並且全是子虛烏有,男子用QQ發了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給那女子QQ上,讓她去領會。明確表明男子根本不會理睬她,她不能和他眼前的女友比,再者就是有再美貌的女子,他也不會去看一眼。男子對他心儀的女友經常表白自己的心思,並常用這兩句來向她盟誓。不僅如此,那男子隔三差五就和女友幽會。並為女友拍照,每次拍照後均洗出來,並在背麵作詩題詞,以表愛慕之意。從這些交往的情形看,他們的感情是篤深的。那男子絕對是心無旁騖,忠貞不渝的。這豈不又是“難為水”、“不是雲”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