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1 / 2)

讀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文學研究

作者:曾豔

【摘要】讀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文中對柳永的生平作了簡介;透徹地分析了柳永一生為追求真愛,不惜“為伊消得人憔悴”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柳永;蝶戀花;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愛情詞寫得非常有特色,可能因為都是柳永親身體驗,情動於心然後形於筆端,自然有著憑空想象難於表露的充沛意象與豐富情感。詞的字裏行間貴在以情動人,情切而意深,那種刻骨銘心的愛不隻讓自身銷魂,也讓每一個讀者動容,這就是他在《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所表達的相思,幾百年來,一直讓每一個被思念所困擾的人體驗著,那是一種無比真切的表述。

原詞: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內排行第七,俗稱柳七,當時他和兄長三複、三接被世人譽為“柳氏三絕”。 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柳永在宋詞中有著很高的的地位。如果說李煜是宋詞婉約派的開門人,那麼柳永就是將婉約風格推向了鼎盛。他的詞不僅風格浪漫多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委婉淒美,而且通俗易懂、音律諧婉、朗朗上口,在當時廣為流傳,以至於“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三變作新樂府,天下詠之”。樂工每譜得新曲,必找他填詞,而歌妓隻要唱了他填詞的歌曲,就會“聲價十倍”。這是宋代任何詞人都無法相比的。故柳永受到歌妓們的愛戴。柳永也有自己思慕的美人,一生的追求,即使麵容憔悴也不改初衷。他的這首《蝶戀花》就是柳永自始至終為追求真愛而不惜耗盡精力以致身體消瘦的真實寫照。

《蝶戀花》卻是柳永作於晚年。不論當年柳永是如何春風得意,疏狂放浪,而今都已然成為往事。此時的柳永登高而望,但見滿目春愁。春愁為何物?見到春天生發的愁。什麼愁呢?如果是個年輕美貌的女子,當然可以是懷春,可以是思念,可以是歎息韶華;如若是個年輕才子,當然可以是惜春,歎流年逝去,然理想仍遙遙無期。然而此時倚欄而立的卻是位年事已高的柳永。看著這勃然生機的無際春色,就跟看著活潑可愛的小孩子在追逐嬉戲一樣,不得不歎息自己的衰老。特別是,一位一生不得誌的老人,望著這無極春色,想起自己此生再無有實現心誌的機會,理當感到愁苦無窮。所以無邊的春色都彌漫著愁緒了。而這種愁緒卻沒有人能夠領悟的,這是怎樣一種落寞無助的感受。當柳三變流連歌樓酒肆之時,紅袖添香,多少紅顏?拍歌飲酒,多少詩友?而今卻再無人能知他心情了。

柳永年輕的時候借詩詞和酒來消遣,但是沒辦法年輕時的那種興致已然過去了,即使想要像年輕時的疏狂也永遠的不可能,已經覺得無所謂了。但是,為了她(心儀的女人)而消瘦憔悴,這一點卻始終沒有後悔過。或許也正是“春愁”中的其中之一吧。因為“她”不在身邊,滿目春色皆是愁;因為她不在,沒有人能“會憑欄意”;因為沒有她,歌酒都無味。當然,這是對這首詞的其中一種理解,但是,細細想來未免覺得有點膚淺。往深裏再想想,柳永筆下的“伊”未嚐沒有所指。指代他過去的那種生活,為歌伎酒女樂工填詞的豪興,以及藐視官場終於落得漂泊一生的狂放。然而王國維卻賦予“伊”以理想之意,拿了這句來比喻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三種境界之第二境。於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新的解釋,也深入人心。為理想而孜孜不倦,不惜為其銷魂著迷,即使憔悴也不後悔,正是追求理想者的確切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