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煥之與五四青年的情感教育
文學研究
作者:徐龍年
【摘要】《倪煥之》是五四新文學的重要收獲之一。小說立足於大時代的社會動蕩,聚焦於五四之後新青年的情感教育問題,在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倪煥之的希望與失望、昂奮與幻滅,是五四之後一代新青年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
【關鍵詞】《倪煥之》;五四文學;新青年;情感教育
葉聖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創作於1928年,小說連載幾期後,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茅盾先生在《倪煥之》單行本出版後不久就寫出了長篇評論文章,稱讚葉聖陶完成了一件“扛鼎”似的工作。《倪煥之》立足於大時代的社會動蕩,聚焦於五四之後新青年的情感教育問題,在五四時期的文壇上是劃時代的作品。
注重客觀生活的真實再現,是現實主義作品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倪煥之》的成功,首先取決於作家對20世紀初葉中國幾次大革命事件的準確的描寫。辛亥革命是我國曆史上最大規模也是最後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這次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政府,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製統治,但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和社會的階級關係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上海光複了,“這一天。煥之放學回家,覺得與往日不同,仿佛有一股新鮮強烈的力量襲進身體,遍布四肢百骸,急於要發散出來—一要做一點事。”但是,事過不久,他便又失望了,因為所謂革命成功,無非是城裏掛了白旗,頭上剪了辮子。“此外就不見有什麼與以前不同。”倪煥之為此陷入了極其痛苦的困境,覺得當教員“好像美麗貞潔的處女違心嫁給輕薄兒一般。“人間的苦趣,冠冕的處罰,就是教師生活了!什麼時候脫離呢?什麼時候脫離呢!”他開始感覺人生的悲哀,以致有一天竟萌生出跳下池塘去死的念頭。
辛亥革命雖是不徹底的。然而,“五四”運動應運而生,它猶如一聲信號,把沉睡著的不清不醒的青年都驚醒了。與此同時,西洋的學術思想一時成為新的時尚,西洋文學很快風行起來。各派的社會主義也像佳境勝景一樣,引起許多青年研討的興趣。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新思潮和新文化運動到來了,“新潮”的起點,“運動”的中心是北京;衝蕩開來,散布開來,中部的成都、長沙、上海,南部的廣州,也呈顯浩蕩的壯觀,表現活躍的力量。各地知識青年都往都市裏跑,即使有頑強的阻力,也不惜忍受最大的犧牲,務必達到萬流歸海的目的。他們要在“新潮”裏頭沐浴,要在“運動”中作親身參加的一員。
“五四”運動之後不久是“五卅”運動。緊接著又迎來了1927年的大革命。上海的市民,“每一個都懷著準備飛躍的雄心,每一個都蓄著新發於硎的活力,隻等那偉大戲劇的開幕鈴一響,就將一齊衝上舞台,用開創新紀錄的精神活動起來。”這是《倪煥之》的時代背景。
文學史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曆了重大的社會變革之後,有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現實主義作家,總會回過頭來觀察、剖析、研究這一變革過程,並且運用各自擅長的藝術樣式,力求客觀公正地反映這一變革過程。法國經曆王政複辟,巴爾紮克寫出了《人間喜劇》;俄國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宗法經濟迅速崩潰,列夫·托爾斯泰寫出了《安娜·卡列尼娜》;我國唐朝遭受安史之亂,杜甫完成了“三吏”、“三別”……列寧在《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一文中指出:“如果站在我們麵前的是一位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那末他至少應當在自己的作品裏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麵來。”葉聖陶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藝術家,他創作的《倪煥之》真實地敘寫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17年問,中國幾次革命運動的弱點,全麵地揭示了這幾次運動終於失敗的社會、曆史根源。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係列本質問題。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倪煥之》是這一時期包括教育狀況在內的整個中國社會的一麵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