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倪煥之與五四青年的情感教育(3 / 3)

金佩璋是“五四”時期較為典型的知識女性。她原是市立女子師範學校的高材生,聰穎而美麗,雖然出身於地主家庭,但在《新青年》倡導的改革思潮影響下,她發奮讀書,立誌當一名優秀教師。她愛慕倪煥之的“英秀”。更欽敬他對教育改革的執著,於是不顧哥哥的反對和封建門第觀念的束縛,毅然與倪煥之走到一起組建了家庭。但婚後不久,她便“朝著與從前相反的方向”變更,撇下了教學工作,放棄了原來的理想,變成了心中隻有“一個家庭”的賢妻良母。難怪倪煥之會發出這樣的感歎:“有了一個妻子,但失去了一個戀人,一個同誌!”作家在塑造這個形象時所采取的是由淺入深、步步推進的手法。一開始隻勾勒她一個大致的輪廓,燈會上她和倪煥之再次相會時稍稍加濃了描寫的色彩,直到她返校工作和與倪煥之結婚之後,才多側麵地敘寫她的思想、語言和行動,從而使這個一度走上個性解放道路,後又遠離時代漩渦的女性典型,給讀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綿長的思考。

《倪煥之》中的王樂山,可以說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出現的幾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之一。他是倪煥之的中學同學,畢業後當過三年小學教師,後到北京讀大學,“五四”時期是北京學生運動的領袖,“五卅”前後他在上海參加了火熱的工人運動。作為一個職業革命家,他置身於狂熱的群眾運動浪潮裏,頭腦顯得異常清醒。“四·一二”大屠殺前不久,當倪煥之向他談起“鄉村師範的計劃”時,他淡漠地說此事是可以“從緩”的,並奉勸煥之不要“對著曆史的輪子呆看”。這些描寫,既突出了王樂山對倪煥之的關懷,也反映了他政治上的敏銳。他清醒地看到了蔣介石磨刀霍霍的反革命嘴臉,同時作好了為革命獻身的思想準備。他犧牲得很悲慘,很英勇,也很光榮。作品通過敘述和對話的手法所塑造的這位身材“矮小”,長得“精悍”結實的青年革命家形象,我們認為也是成功的,隻是由於對話描寫並非葉聖陶之所長,再加上作家當時對現實生活中的職業革命家接觸甚少,故與書中的其他人物形象相比稍顯遜色,但王樂山這個人物給讀者的認識意義和教育作用卻是值得肯定的。

作家把倪煥之等五四青年形象放在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中進行刻劃,從而編織成了一幅色彩斑斕、五光十色的中國社會生活和社會人物的畫卷。

小說中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描寫,顯示出倪煥之大革命失敗後的心態。作家對倪煥之生命彌留之際有一段心理描寫:

三十五歲不到的年紀,一點兒事業沒成功,這就可以死麼?唉!死吧,死吧!脆弱的能力,浮動的感情,不中用,完全不中用!一個個希望抓到手裏,一個個失掉了,再活三十年,還不是那樣?同我一樣的人,當然也沒有一個中用!成功,是不配我們受領的獎品;將來自有與我們全然兩樣的人。讓他們去受領吧!

此時的倪煥之,由於在探求人生、尋找真理的道路上屢屢受挫,已然身心俱竭,但他終於意識到像自已這樣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完全不中用”的。中國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新興階級身上,並斷言“將來自有與我們全然兩樣的人”。小說結尾處的寓意通過倪煥之的心理活動表示出來,是極為深刻的。可以說,20世紀初葉中國社會的鏡子,眾多充滿探求和矛盾的人生,匠心獨運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倪煥之》成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為五四時期的青年一代的情感教育留下了一份精神備忘錄式的現實主義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