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的現實主義成就主要體現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葉聖陶濃墨重彩地再現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時期的社會風雲,目的就是為了給眾多人物的活動提供一個廣闊的舞台。葉聖陶在《倪煥之》中塑造了一批各具個性的人物,其中著墨最多的是貫穿全書始終的主要人物倪煥之。在充滿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的典型環境中,倪煥之的性格也時時充滿著矛盾;隨著時代潮流的不斷激蕩,他苦苦地探索著社會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
倪煥之出生在一個職員的小康家庭,生活“並不優裕”,但“也不至怎樣竭蹶”;他讀小學時接受的是舊式封建教育,“十歲開筆作文,常常得塾師的獎讚。”考上中學後受到了現代科學知識的熏陶,使他如同“進了另一個又新鮮又廣闊的世界”。辛亥革命時他還是個在校學生,上海光複的消息曾使他激動不已,但隨即出現的各種物象,又使他失望並陷入了痛苦和悲哀之中。倪煥之從事小學教育工作之初,事事不如意,後來受到一位值得感佩的同事的影響,得到熱心教育事業的校長蔣冰如的支持,曾一度精神激昂,一步步進行著“理想學校”、“理想教育”的試驗和追求,但曆經幾次挫折後。他又產生了“傷頹的心情”。“五四”運動中,“他的身軀雖然在南方,他的心靈卻飛馳到北京。”聽革命家王樂山講“五四”燦爛的故事,他的心由溫變熱,完全接受了“要轉移社會,要改造社會,非得有組織地幹不可”的主張,並馬上離開鄉鎮學校和小家庭,來到了東方大都市上海。“五卅”慘案後,他表現異常積極,在暴風雨中發表演說,高呼口號,鼓舞民眾,但在大革命到來以後,他又因革命隊伍中一些“圖謀鑽營,純為個人”的“很醜的現象”而感到幻滅。待到大革命失敗,尤其是得知王樂山悲慘犧牲的消息後,他更是墮入了失望的深淵而不能自拔。“今後的希望到底在什麼地方呢?他完全茫然。前途是一片濃重的雲霧,誰知道往前走會碰到什麼!”然而,作為一個不願與黑暗勢力妥協的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在病危的彌留之際,又渴望著黑暗盡頭會有光明降臨,相信“將來自有與我們全然兩樣的人”能夠獲得成功。他終於在這種深刻的思想矛盾中結束了自己的人生探求。
倪煥之從辛亥革命以來的四次曆史風暴中。反複出現過希望與失望,昂奮與幻滅,他在矛盾中生活和探求,也在矛盾中痛苦與逝去。作為倪煥之的一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和失落;但作為一個文學形象,卻能時時催人深省。因為這決不是倪煥之個人的不幸,而是舊中國當時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共同遭遇。他的多舛命運可以使人們聯想到那個風雨飄搖年代中的許多知識青年,他們的探求、奮鬥和幻滅。認識到中國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艱巨性和複雜性,進而熱愛當今的社會,更加勤奮地工作。所以,倪煥之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義,這也是《倪煥之》這部現實主義作品經過70多年的曆史風雲,仍然深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倪煥之以外,作家還塑造了蔣冰如、金佩璋,王樂山等不同性格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蔣冰如家底殷富,曾留學日本。他熱心開辦學校,大力支持倪煥之搞“理想學校”和“理想教育”的試驗,但又不敢與地方腐朽勢力抗爭;在大革命中,他為蔣老虎父子等混進革命隊伍並掌握一定權力而憤憤不平,但又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在倪煥之死後,他曾打算建一座“新村”,藉此給附近的人講講衛生和治家的道理,但又擔心自己的所為會被九泉之下的倪煥之認為是“退縮”。蔣冰如的一生也是充滿矛盾的一生,隻不過他的矛盾是一個屬於開明紳士型的高級知識分子的矛盾。作家通過大量的側麵描寫。刻劃了他忠厚、正派而又迂腐、無能的獨特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