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地理
文+仲二
去盤歌堂農家樂之前,我們一行人剛好從羅家坨歸來。一路上,還回味著抑揚頓挫的鞍子苗歌以及羅家坨如畫一般的田園風光。那種隻存在於鄉間的恬靜和質樸,讓人一時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不過走了大半天的田間小路,肚子倒是老實,開始發出“咕咕”的抗議聲。
“找點地道的苗家菜來吃吧。”所有人第一時間達成了共識。隨後,在當地人的推薦下,我們來到了盤歌堂農家樂。這是個典型的苗家三合院,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撮箕口”。據說這也是鞍子苗寨中第一家開門營業的農家樂。因為位於苗家人平日裏“對歌”的盤歌堂中,日子久了,就成了盤歌堂農家樂。
盤歌堂的老板是位熱情的大媽,看到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來了,利落地招呼坐下,鼎鍋飯、老臘肉、糍粑……麻利地推薦了一桌地道苗家菜色,“都是些小菜,馬上就去張羅。”趁著飯菜還沒上桌,又好奇苗家菜是否有什麼特殊做法,我便跟著大媽進了廚房。
廚房在院子右邊的廂房之中,很是亮堂。幾口大鍋架在土灶之上,騰騰冒著熱氣。頂梁上,整齊地掛了一排熏好的老臘肉。廂房一角,兩口鐵罐子架在柴火上麵,有人正在往裏麵添水。大媽說,“來得正巧,剛好在做鼎鍋飯。”
這鼎鍋飯對苗家人來說可是源遠流長。明朝“趕苗”的時候,許多苗人流離失所,漂泊在外,便攜的鼎鍋就是他們“吃飯的家夥”。要吃飯的時候往地上一擱,倒入米和水,生火一煮就是一頓飯。聽到官兵的動靜,抄起鍋就能跑,也不費事。
延續到今天後,鼎鍋飯就成了苗家最具特色的飲食之一。盤歌堂的鼎鍋飯延續著傳統做法,米是不淘的,直接放在鼎鍋內,倒入水,之後雙手要不停轉動鼎鍋。20分鍾之後,一鍋香噴噴的鼎鍋飯就做好了。還可以在鼎鍋中加入土豆、玉米各色雜糧,讓味道更加豐富,而鍋底總會結成一層焦黃發脆的鍋巴。在苗家人眼中,這層鍋巴才是鼎鍋飯的精髓。
除開鼎鍋飯,盤歌堂還有一道特殊的美味。把葫蘆煮開,切片,脫水曬幹,就成了獨一無二的幹葫蘆。“在全國,估計都隻有我們這裏能吃到。”大媽十分自豪。至於吃法,燉湯燉肉均可,不過最美味的是做一鍋肚條湯。泡開的幹葫蘆和肚條燉在一起,一眼分不清楚,入嘴一嚐,口感也極其類似,不管是葫蘆還是肚條,都鮮美得讓人讚歎。
吃飯的時候,發現正如大媽所說,多是些簡單的小菜,不過新鮮極了。菜是從院子旁邊菜園裏才摘下的,糍粑是我們親手嚐試敲打的,土雞是不久前還在田間悠閑散步的……這一切,代表著最質樸的苗家味道。
吃苗家飯,當然少不了苗歌。大媽說,盤歌堂的規矩是主人對著客人唱歌,唱一支歌,客人便要和主人喝一杯酒。酒是農家自釀的穀酒,主人誠摯的問候則唱成了苗歌,“遠方的客人喲,我要敬你一杯酒喲……”那頓飯吃到後來,我已經記不清聽了幾首苗歌,喝了幾碗穀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