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手記
文+陳琰楓
第五道美味:擀酥餅
秘不外傳的小吃一絕
重慶名特小吃中,糕點也有不少,眾所周知的就有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瓷器口陳麻花等。在彭水,有一種糕點卻沒有被推廣出來,它秘傳了幾百年,至今香甜可口,它就是鬱山擀酥餅。因為它保留了傳統的製作方式,所以被人被譽為原始手工技藝的“活化石”,在曆史學、商品學、美術學、飲食文化等方麵都有著不可取代的學術價值。
鬱山擀酥餅是清朝嘉慶年間由“嚴富春齋”名師研製而成,其秘方流傳至今已經200餘年。民國時期,擀酥餅在鬱山得到迅速發展,除嚴富春外,殷氏家族也學習研製擀酥餅。後來到了20世紀80年,鬱山鎮供銷社停產,鬱山擀酥餅又蕭條了下來,隻在一些家庭作坊中還有製作工藝的傳承了。
擀酥餅以精麵粉為餅料烘烤而成,以黃豆、花生、芝麻、冰糖、白糖、飴糖、桂花、豬油等20餘種材料為餡料。製作方式雖至今不詳,口味卻堪稱一絕。餅身口感香酥化渣,餅餡五味合一味,味道甘甜豐富。來彭水,不提幾袋這“活化石”回家,怎麼能叫嚐遍了彭水的特產美食?
第六道美味:鬱山三香
苗人幹糧變成的筵席佳肴
與我同行到彭水的人一起總結彭水的美食,讚譽最高的,則是一種幹糧食物——鬱山三香。因為古時的鬱山因交通不便,隻能依靠水路與外界相連,由於路途遙遠,遠行客皆自備幹糧於路上食用。於是研發出這樣一種幹糧,將紅薯澱粉、糯米、以半肥瘦豬肉、雞蛋製成團便於攜帶,食用時切成片狀,直接食用或是炒、蒸、煮皆宜。
如果大家想找到午餐肉的始祖,哪一定就是鬱山三香了。在彭水,你可以吃到各種做法的鬱山三香,燒烤的、炒的、蒸的、煮的、打湯的、燙火鍋的,這和午餐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然都是澱粉製成的幹糧,但較之午餐肉,鬱山三香可是技高一籌。因為其中用到了糯米等材料,所以豬肉的油膩被稀釋了很多,叫人百吃不厭。
所以,在彭水,午餐肉、火腿腸等商品一定無人問津。因為我見過本地人泡方便麵想要加點料,放進去的也還是鬱山三香。
第七道美味:都卷子
不吃一次,彭水算是白來了
走在彭水大街上,經常可以看見街邊有架著蒸籠的都卷子小攤,總會有三倆成群的漂亮姑娘捧著小碗,將一個個都卷子輕輕吸入口中。
都卷子是彭水最為特殊的小吃之一。川渝人把一種蕨類植物澱粉叫做都巴粉,學名葛根粉,一般都用來調製葛根粥。彭水因為地勢山高水深,盛產蕨類,自然而然的,彭水人就會想方設法把它弄成了美食。他們將都巴粉加水調成糊狀,再放進熱鍋裏烙成塊,然後卷成圓條,切成一卷一卷的,蒸熟後就成了白味的都卷子了。看起來晶瑩剔透,質感也是軟糯滋潤。
在彭水,我們吃到過幾種做法的都卷子。燒烤都卷子,外皮酥脆內力香糯。酸辣都卷子,將蒸熟的都卷子,放入酸辣粉調料中,撒上一些折耳根末,口感嫩滑,味道酸爽。
值得一提的是,都卷子之於彭水,就如同火鍋之於重慶的意義一樣,每次提到都卷子,當地人都會說上一句:“不去一次吃都卷子的小攤,彭水算是白來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