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七道美味,隻有在彭水才能吃到(1)(1 / 1)

食客手記

文+陳琰楓

彭水的飲食,有著和其他地區全然不同的風貌。見所未見的食材,聞所未聞的烹調方法,叫吃貨們應接不暇。不是在這兒誇口,即將告訴你的這些美味,隻有在彭水才能吃得到。如果非要在這樣的推薦語上加一個注腳的話,我會告訴你,錯過這些美味絕對是彭水之行的最大遺憾。

第一道美味:心肺米粉

彭水人一天的開始

有人說,重慶人的一天是從一碗小麵開始的。而在彭水,當地人的一天,則是從這一碗心肺米粉開始的。

在彭水,一個外地人如果想嚐地方風味,向當地人求教應該吃點什麼時,他們一定會叫你去嚐嚐大街小巷隨處都是的心肺米粉。隨便找一家,嚐過之後,準叫你此生難忘。豬心肺因為腥味重,很難製作,通常都是肉鋪子裏的棄料,哪想彭水人卻把它當作食物。所以初嚐之際,總會有一些畏懼,擔心這苗家地區,是不是依舊保持了古代人茹毛飲血的重口味。捏著鼻子嚐上一口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大開食戒”!看上去色澤美觀,顏色紅亮的心肺丁,首先就讓人略微放心,而入口後質嫩鮮美又化渣,想象中會帶來的生腥味根本是空穴來風。彭水的米粉雖然與其他地區的原材料並無差異,但因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嚐起來更有嚼頭。

這不嚐則罷,一嚐就停不了口,當即再叫了一碗。米粉店裏的當地人都笑道:“你看,又一個一吃就迷上的外地人。”

第二道美味:鼎罐飯

苗家寨子裏的原始大餐

鼎罐飯是彭水不可不嚐的風味,在諸佛江流域苗家人的起居室中,有一種法特別的取暖設施,叫做火鋪。四圍是鋪,可坐可臥,中間用岩板砌著一口火塘,火塘裏的小火四季不熄,火頭上懸吊一個大鼎罐,作為燒水煮飯的廚具。在以前的苗家寨子如果有客要來,主人便先用火塘上懸掛的鼎罐燜好飯。當賓客來至,大家都圍火塘而席,隨意坐在火鋪上烤火喝酒,主人便首先會把鼎罐裏的米飯盛出,再放進野豬或麂子等大肉及配菜佐料,用火塘裏的細火慢慢篤煨熟這些“大菜”。一邊等著鼎罐中煨的肉湯,一邊飲酒吃飯閑聊,這就是苗家人的待客之道。

彭水這鼎罐飯,就是用苗家人火鋪上的那口鼎罐煨製的。鼎罐一般是鐵質,球形底,中間有一道突起的“箍線”,箍上均勻排列四片小鐵片,名“耳子”,用於懸掛。因為火鋪中用的是柴火,所以用鼎罐煨飯時,裏麵加上土豆、四季豆、老臘肉丁,不調節火力,而是調節鼎罐的高低,慢慢將飯“箜”出鍋巴。製作煞是用心,味道卻也格外的香。

第三道美味:雞豆花

源自鬱山鎮的官府菜

四川道佛宮觀遍布,香客居士雲集,時間一久,便形成了“以素托葷”的餐飲風格。如用冬瓜或蘿卜做的“燒白”,用豆精做成的“涼拌雞”“紅燒雞塊”“宮保肉丁”“回鍋肉”。而成都有一道反其道而行的菜式,曾記載於《成都通覽》和清末時的《四季菜譜摘錄》。它將葷料製成素形,叫食客“吃雞不見雞”“吃肉不見肉”,這便是風靡成都的“以葷托素”的工藝菜代表:雞豆花。但若問起它的來曆,知之者寥寥了。

來到千裏外的彭水,我們找到了這道菜的“始祖”:鬱山雞豆花。相傳清朝時武隆縣羊角鎮有一位名叫黃傳漢的大廚,即采納古法,研究掌握了一手製作雞豆花的技術。後來攜妻投奔在彭水自治縣鬱山鎮居住的胞姐,在鬱山終老。而當時的“鬱山雞豆花”,隻在官宦豪門之家宴中出現,民間隻得耳聞了。

後來經其子女傳承推廣,這道菜開始出現在鬱山人的紅白喜宴上,因色味形俱佳,深受百姓追捧。這樣,一道官府秘菜,變作了彭水自治縣鬱山鎮本土第一特色工藝菜。後來聲名遠揚,才被成都的廚師學了去,在成都發揚光大了。

第四道美味:野生大腳菌燉雞

一生一會的“山珍”菌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了一方美味。這世界上有一種食材,隻有在彭水附近的山區才生長,你來到這裏,是不是該吃一回呢?這就是彭水的野生大腳菌。

大腳菌與其他菌種不同,隻在彭水部分高山地區出產,而且至今沒有研發出人工栽培的方法來。西歐國家對這個品種的蘑菇進行研究,發現了極高的營養價值,於是將它譽為“山珍”菌王。

在彭水城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少大腳菌燉雞的館子。燉出來的湯呈茶湯一樣的金黃色,雞肉的香味和大腳菌的香味加在一起,可說是異常的纏綿繾綣。大腳菌口感近似鬆茸,而鮮味又勝過牛肝菌。

在彭水吃大腳菌燉雞,一定要細細品嚐,且把它當作一生一會的相遇吧。因為離開了彭水,你再也不可能尋回這樣奇妙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