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開埠170周年
品質生活
作者:邵文菁
2013年,是上海開埠第170周年,租界早已撤銷,但上海卻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如今是另一種“華洋共處”的麵貌。120年前的那一場喜慶盛宴,不僅是一幕曆史場景,更多的是曆史帶給今人的耐人尋味的思考。
1893年的11月17日,是上海開埠50周年的日子。在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文化中,50周年是個盛大的節日。租界當局就積極籌劃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並在報上發布通知,希望在每年的年會上了解與會納稅人對慶祝租界50周年紀念的意見。
當年的4月專門成立了“上海租界50周年慶典委員會”負責慶典籌備,由工部局總董親自掛帥。另有11位名媛太太組成“女士輔助委員會”,積極為慶典征集方案。
上海開埠後的50年間,租界所在區域從一片江邊的荒灘變成一個市麵繁華、管理有序的現代化都市樣板。正因為租界的繁榮,也讓上海從一個海濱縣城壯大成中國的第一大城市。於是租界當局認為,這50年是上海發展道路上的一個裏程碑,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裏,必須隆重慶祝。經過幾番討論,最終決定了開埠50周年慶典的各項活動:
一、慶典日期定為11月17、18日兩天,海關及相關機構放假,解釋舉行賽會遊行、名人演講、軍事演習、文藝演出、兒童遊園等活動,夜晚在主要街道張燈結彩、燃放煙火;
二、在英國定製紀念章;
三、發行紀念郵票;
四、外灘公園裝置噴泉,並作為永久性紀念物安放在那裏;
五、用於慶典裝飾用的經費不超過五千兩白銀,從工部局基金中支出;
六、聯絡租界華人會館和法租界共同慶祝。
1893年11月17日、18日這兩天,以外灘、南京路和跑馬場為中心的公共租界被裝飾一新,路邊的樓宇、樹木紮上彩綢,彩燈高懸。趕在慶典前落成的嶄新的海關大樓,為外灘街景再添了一道風景線。外灘公園北部為紀念開埠50周年特別修建的圓形十孔噴泉在燈光折射下五光十色。慶典活動的內容有軍事演習、遊行、演說、賽燈盛會、兒童遊園等。
17日早上9點半,租界萬國商團會合英美德輪船水手,一路奏樂,沿南京路至跑馬場演練,結束後原路返回外灘。11點,工部局總董施高塔先生致辭後,著名傳教士慕維廉,身著公服在巴夏禮銅像前發表演說,滔滔不絕地敘述了上海開埠50年來的曆史。12點演講畢,槍炮齊鳴,震動崖穀。下午舉行兒童遊園會,傍晚以後,賽燈盛會正式開始,把慶典推向了高潮。第二天早上,賽會繼續進行。聲勢浩大的遊行隊伍各盡其妙,沿著外灘招搖而過,來看熱鬧群眾蜂屯蟻聚,堵得街道水泄不通。
然而,為50周年特別發行的郵票,在此期間也十分受歡迎,市民們紛紛搶購收藏。開埠50周年的紀念郵票由上海工部書信館在1893年11月11日發行的,也是上海工部書信館發行的26種商埠郵票中唯一一套紀念票。這枚紀念郵票的主體圖案是西方神話中站在旋轉的飛輪之上的“時運女神”福爾圖娜(Fortuna)。福爾圖娜是羅馬神話最古老的女神之一。傳說她司掌著人間的幸福和機遇。英國人很信奉時運女神,以此做紀念郵票的圖案也許是感謝時運女神在這半個世紀給予的眷顧,也許借以希望好運可以接踵而來。為了防止紀念郵票被少數人搶購一空,工部局曾規定在頭幾天出售給任何人的郵票價值不得超過5元。但沒過多久,郵票就賣完了。由於紀念票在英國印製,運到上海需時日,於是書信館在12月14日,將同年5至9月份發行的第一版工部局局徽郵票加蓋“1853 Jubilee 1893”字樣,作為50周年紀念郵票。這兩種紀念票,到現在依舊十分受郵票藏家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