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郵票而言,紀念章可就更難得了。工部局董事會開始時對製作紀念章並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和計劃,比如紀念章的設計方案、材質、數量、發放等問題,常常需要討論,經常會發生變化。後來出於對價格、發放對象及是否出售等多重因素的考慮,最後決定製作600枚銀章,100枚銅章。紀念章鋼模的刻製和製作均在英國進行。但這樣一來已經耽擱了一些時間,最終沒能在11月17日的慶典活動前把紀念章做好。12月從英國發來的半成品到上海後,由長盛洋行為700枚“50周年紀念章”邊緣刻字。直到年底及1894年年初才開始逐步發送。紀念章一律不予出售,銀質紀念章授予工部局職員和捕房中的歐洲籍成員,銅質的則發給非歐籍成員。而這一舉動也引發了印捕的抗議。
開埠50周年的紀念活動是租界裏的西人發起的。他們認為,上海的繁榮得益於開埠後西方文明的引進,租界50年來的巨大變化是西人辛勞建設的成就。中國人也是開埠後的受益者。但在慶典活動中,廣大中國人也十分積極地參與其中,其中不但有看客,還有參與遊行賽會的商幫團體。
其實,雖然上海開埠是由於國家戰敗後的被迫之舉,帶有一定的恥辱性,但中國的商人卻是開埠通商後最直接的受益人,所以他們是中國人中最擁護通商貿易的。而且租界的管理權雖然在西人手中,但畢竟還是中國的土地,華人依舊占租界居民的絕對多數。租界的華人對租界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中國人理應為自己所做的貢獻感到自豪。而租界當局也十分明白,隻有處理好華洋關係,才是發展之道。於是,他們也十分樂意中國人參加到慶典中來,以體現租界華洋共處的“和諧”場麵。
當天,參加遊行的隊伍有廣幫、廣肇公所、絲業幫、寧波幫等,中國商幫的遊行隊伍可以說最為壯觀。在遊行隊伍的彩燈和橫幅上標出的“壽”、“萬壽無疆”、“預祝萬壽”等標語,其實是巧借托詞,同時慶祝慈禧太後59歲生日。但按習俗,逢十生日才大慶,這天連北京都沒有大型的慶祝活動。也許是借慶祝萬壽來回應社會輿論的指責,免遭“獻媚西人”的罵名;也許是和外國勢力暗暗較勁,以揚國威。當時中國人的矛盾心情我們現在隻能揣測,不能體會了。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