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了高血壓病,一定要治,而且要認真治療,絕不能掉以輕心。從理論上講,血壓越高,對動脈的壓力和損害就越大,越容易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綜合征。在臨床實踐中,高血壓病的危害很明顯。20世紀50年代時對高血壓病還沒有有效的藥物,因此高血壓病是按自然病程發展,其結局相當嚴重。如有位學者報告隨訪了100例高血壓病人,平均發病年齡為32歲,平均死亡年齡為51歲,也就是說從發病到死亡自然病程為10年,而當時血壓正常組壽命為71歲。這樣,有高血壓病的人壽命縮短約20年,這說明讓高血壓病任其發展,後果很嚴重。美國大都會保險公司也曾對高血壓病人的壽命做過研究,他們發現35歲年齡組血壓≥20.0/13.3千帕(150/100毫米汞柱)的病人預期壽命為60歲,而同齡組血壓≤16.0/10.6千帕(120/80毫米汞柱)者預期壽命為77歲,兩組相差17歲之多。因此一定不要小看血壓升高三四千帕(二三十毫米汞柱),這就意味著減壽10餘年之多。北京朝陽區心血管病防治中心觀察到,北京的居民中,從發現高血壓病到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等並發症的間隔平均為13.9年,其中92%沒有接受正規治療。可見,不論國內外,結論都是一樣的,即高血壓病人一定要認真接受治療才能有良好的預後,不然是很危險的。當然這裏所指的治療也包括合理的膳食、運動、減肥等非藥物治療在內。
二、診斷方法
1、緩進型高血壓病的心髒表現
緩進型高血壓病病程長,血壓緩慢上升,長期血壓升高增加左心室負擔,數年至數十年後左心室則因代償而逐漸肥厚、擴張,最後形成高血壓性心髒病。
根據心髒功能的好壞,緩進型高血壓病所引起的心髒病變可分為兩期,即心功能代償期和心功能失代償期。在心功能代償期,病人除有時感心悸外,其他心髒方麵的症狀可不明顯;心功能失代償期,病人則逐漸出現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狀,反複或持續的左心衰竭,又可影響右心功能而發展為全心衰竭。病人可在開始時僅於勞累、過飽或說話過多時發生氣喘、咳嗽、心悸,以後呈陣發性發作,常在夜間發生,並可有痰中帶血,嚴重時發生肺水腫。體格檢查在初期心髒未增大前僅有脈搏或心尖搏動增強有力、主動脈瓣聽診區第二心音亢進;以後隨著心髒增大則發現心尖搏動及心界向左下移位,心尖部和主動脈瓣聽診區可聞及II~III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主動脈瓣聽診區第二心音可因瓣膜硬化及主動脈硬化而呈金屬音調;而心力衰竭時,則出現心率增快、皮膚黏膜紫紺、奔馬律、肺動脈瓣聽診區第二心音增強,肺部可出現濕噦羅音;發生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時則出現紫紺加重、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水腫、腹水等。
另外,高血壓病常可促使動脈硬化。因此,部分高血壓病病人往往合並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2、緩進型高血壓病的腦部表現
所謂緩進型高血壓病,又稱良性高血壓。它是根據高血壓病起病緩慢及病情進展情況所劃分的兩種臨床類型,即急進型高血壓病和緩進型高血壓病中的一種。本病一般起病隱匿,病情進展慢,早期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出現輕度而暫時的血壓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後可恢複,以後血壓可逐步上升並持續不降或僅有小的波動。在此以前,多數人並無症狀,或有頭痛、頭暈、頭漲、耳鳴、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乏力等,後期隨著血壓持續在高水平,則可出現明顯的腦部功能障礙或器質性損害。這些臨床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
(1)頭痛、頭暈、頭漲是本病常見的症狀,也可有頭部沉重感或頸項板緊感。高血壓直接引起的頭痛多發生在早晨,位於前額、枕部或顳部,可能與顱外的頸外動脈係統血管擴張有關。這些病人舒張壓都很高,經降壓藥物治療後頭痛可以減輕。高血壓引起的頭暈可為暫時性或持續性,伴有眩暈者較少,與內耳迷路血管性障礙有關,血壓下降後可減輕,但需注意有時血壓下降得過多也可引起頭暈。
(2)重要的腦血管病變包括一時性或間歇性腦血管痙攣,可使腦組織缺血而產生頭痛、暫時性失語、失明、肢體活動不便,甚至偏癱。這些表現可持續數分鍾至數日,但絕大多數在24小時內恢複。如果產生嚴重而持久的腦血管痙攣,腦循環發生急劇障礙,引起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則病人血壓突然顯著升高,出現劇烈頭痛、嘔吐、抽搐、昏迷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