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性“X綜合征”,亦稱“胰島素抵抗綜合征”或“紊亂綜合征”(CHAOS,其中C:冠心病;H:高血壓,高胰島素血症,高脂血症;A:成年糖尿病;O:肥胖;S:綜合征)。胰島素抵抗是該綜合征的共同基礎,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熱量攝入過多)造成。它使外周組織(骨骼肌)的葡萄糖攝取受阻,影響糖原合成,引起胰島素代償性分泌增多,導致血胰島素濃度增高。
胰島素抵抗患者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迄今,用高血壓病藥物治療的臨床試驗均顯示降壓可使腦血管並發症下降,但對冠心病並發症死亡率的影響不明顯,可能與所用的降壓藥未能作用於胰島素抵抗有關。
2、高血壓病的病理
高血壓病病理改變,主要包括血管的病理改變和靶器官的繼發性病理變化。
1.血管的病理變化:高血壓病早期全身細、小動脈痙攣,日久管壁缺氧,呈透明樣變性。小動脈壓力持續增高時,內膜纖維組織和彈力纖維增生,管腔變窄,加重缺血。
2.靶器官(心、腦、腎)繼發性病理變化:隨著細、小動脈硬化和持續高血壓,各靶器官發生繼發性病理改變,其中以心、腦、腎為最重要。
(1)心:血壓增高後左心室負荷加重,心肌肥厚與擴大,病情進展可出現心力衰竭。持久的高血壓有利於脂質在大、中動脈內膜的沉積而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如合並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缺血則加重心髒的上述變化,
(2)腦:腦小動脈硬化常見。如伴有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可造成腦軟化,痙攣處遠端血管壁可發生營養性壞死而形成微小動脈瘤,如破裂則引起腦出血。普遍而急劇的腦小動脈痙攣與硬化使毛細管壁缺血、通透性增高,致急性腦水腫。
(3)腎:腎細小動脈硬化。腎小球人球細動脈玻璃樣變性和纖維化,引起腎單位萎縮、消失,病變重者致腎衰竭。
二、診斷方法
1、高血壓的有關檢查與化驗
高血壓病患者應該做哪些檢查,對此醫學界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主要爭議的焦點在於,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去評價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
許多專家認為,目前臨床上可使用的實驗室輔助檢查的種類繁多,其中有些檢查較為繁瑣,且價格昂貴,並非每一位病人都需完成所有的檢查項目。一般地講,大多數輕、中度高血壓患者的檢查相對要簡單一些,詳盡的實驗室檢查對這些病人可能是不必要的、多餘的,某些檢查還可能引起生理不適和危險,同時也給個人和社會帶來過多的支出。但對於那些嚴重的、病情複雜的患者,則需要進行較為詳細而深入的檢查。通常,病人越年輕、血壓越高、病情發展越快,則輔助性檢查就應該越細致,以便尋找高血壓潛在的可治愈的病因。
通常將實驗室檢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所有高血壓患者都應進行的檢查項目;另一部分則是適用於:(1)最初檢查已提示繼發性高血壓的可能性,(2)基本的降壓治療未能奏效而選擇的進一步檢查項目。
基本檢查項目
(1)化驗檢查(1)尿液及腎功能檢查:高血壓在無並發症的大多數情況下,尿液檢查與腎功能檢查一般是沒有什麼變化的。在並發腎功能損害時,尿液及腎功能檢查可顯示不同程度的改變。早期因腎髒受累,尿常規能見到少量至“十”的蛋白及少量紅細胞,但不出現管型。如果損害進一步加重,到了腎功能失去代償時,由於腎的排泄功能不好,體內的代謝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導致血中的氮質升高,醫學上稱為“氮質血症”。此時尿檢可出現大量的蛋白、紅細胞和管型。血液化驗檢查則提示血肌酐、尿素氮均超過正常,血紅一微球蛋白升高,尿紅一微球蛋白下降。(2)血糖測定:一方麵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腎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性腎病有關;另一方麵,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柯興氏病、嗜鉻細胞瘤等也都可以引起高血糖。此外,利尿劑的使用也可引起血糖升高,因此測定其基礎值是有意義的。(3)血鉀、血鈣測定:血鉀的測定有助於篩選鹽皮質激素誘發的高血壓,並可作為開始使用利尿劑治療前的基礎值。檢查血鈣可以明確有無高鈣血症。(4)血尿酸:腎性及原發性高血壓病人易伴高尿酸血症,且利尿劑也可使血尿酸升高,因此需要檢測患者的血尿酸水平。(5)血脂測定: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判斷是否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重要指標。
(2)心電圖高血壓病患者應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以評價其心髒功能情況,尤其是判斷其左心室有無肥厚。高血壓病患者的心電圖表現主要是:(1)左心室負荷增大引起的左室肥厚高電壓;(2)多種心律失常及傳導異常。必要時可做心向量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3)X線檢查胸片檢查有助於發現主動脈擴張、迂曲延長,及發現主動脈縮窄病人肋骨壓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