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情境體驗法:具體到大學語文教學上是指教師給學生以自導自演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舞台設計等,將語言文字構築的文學世界表演出來,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有較強的藝術天賦和藝術表現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現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講授古今中外的文學名篇時,可讓他們采用角色扮演、詩歌朗誦、動漫展示等方式讓學生自編自導,自行設計去體味人物、人物心理與文學場景,讓他們在激發專業熱情的同時加深文學體驗。
(3)課堂討論式:情境體驗式給學生提供“我的舞台”,課堂討論式為學生提供“我的講台”讓他們表達“我的觀點”。教學中,教師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的一言堂、滿堂灌會使學生興味索然。藝術類專業學生生性自由,張揚自我,愛發表言論。因此,教師可采用引進案例或設置話題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後再試著將講台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各種導入式話題、展開式話題、深化式話題中組織語言、表達觀點,給他們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創新的教學方式需要個性化的教師。目前,藝術類專業大學語文的授課教師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向相關領域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院校也應將藝術類專業大語教學的教師相對固定,並提供更多藝術實踐繼續教育的機會,以使他們積累與藝術相關的專業知識,使自己的大語課堂更具藝術實踐性。
(三)考核評價的方式:過程差異性
合理的評價能把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傾向傳導給學生,對學生科學、積極的評價也直接激勵著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培養。藝術類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對他們應重視創作過程中創新能力的考查,故傳統的“定性評價”隻重視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的評判方式,已逐漸證明了對其藝術個性發展的不利,而教改語境下提出的“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則更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參與程度、知識選擇能力、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因材施教”思想的回歸,對藝術類專業的大語課程考評也應有與藝術思維相對應的革新。
(1)加大過程性評價的比例。課程最後的評價一般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而比例多為平時成績占30%或40%。對於藝術類專業的大學語文課程最後成績總評可改為平時成績占50%至70%,從分配比上注重過程性評價。
(2)平時成績可采用模塊化評價。對藝術類專業的考評,可按能力側重點將考核內容分成幾個模塊,其中有1—2個模塊向平時藝術創作傾斜,如除去期末卷麵考評模塊後,廣告設計專業學生可加入“廣告語創作”模塊,服裝設計專業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裝設計”模塊。同理,別的藝術類專業亦可加入別的“創作模塊”,如根據作品文本去譜曲、編舞、繪畫、製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學與藝術,讓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實踐中去品評文學經典,提高文學素養。
(3)具體考核方式可考慮“視覺情景法”。即在學期末的卷麵考評中,教師在部分試題中采用比傳統紙質試卷考試更為仿真與注重現場感的影像資料作為考試試題,教師可先拍攝、製作5分鍾左右的錄像,題目可以是簡單的名畫分析或流行影視的片段分析,最後落腳到錄像的評述和寫作,使其成為考題的筆試方式。這種新的考核方式的嚐試適合擅長形象思維、學習過程中更帶有視覺傾向的藝術專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方式,將文字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情景,可以提高他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測試藝術專業學生的知識積累及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能提高大學語文課程對藝術專業學生考核的信度與效度,達到增強考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同道.藝術理論教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 李繼紅.藝術類大學生專業性特征與外語認同初探[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126-128.
[3] 莫誌華.設計藝術類大學語文學習方略探析[D].湖北師範大學,2005:28.
[4] 陳秀芹.藝術類大學生思維風格特點分析[D].山東師範大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