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旅遊資料漢譯英的策略
(一)剔除繁瑣信息,保留最佳關聯信息
漢語的旅遊資料經常使用大量華麗的辭藻和修辭手法、工整對仗的句式和引經據典的評述,使得文本具有恢弘的氣勢,體現出漢語言的優美,並能夠激發讀者無限的想象力。但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在英語中既不符合語言表達習慣,又不具備實際交際意義。如果生搬硬套、逐字逐句翻譯成英語,讀者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去理解文字,但是卻達不到理想的語境效果。因此,剔除繁瑣信息是一個恰當選擇。
例1.原文:張家界的山,奇峰疊翠,拔地而起,高聳入雲。懸崖峭壁上,生長著茂盛的灌木;舒卷飄逸的雲霧纏繞在山腰,時而升騰,時而瀉落;山頂上長滿了蒼勁的鬆樹,參差錯落,非常壯觀。張家界山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似猛獸,有的像劍戟,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關西大漢……如果從空中俯瞰張家界的山,景色更加壯麗,就像萬叢珊瑚出於碧海深淵,深不可測,奧妙無窮。如果說,一座山峰是一個音符,那麼整個張家界就是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縱使是莫紮特,也難以譜寫出這麼神奇的樂章。
譯文:Zhangjiajie is best known for its towering peaks,cloaked in cloud and mist, and cove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green.Thick shrubs cover the cliff surface, and pines flourish on the mountaintops. Various shapes can be discerned in its peaks—of animals, swords and human.An aerial view of the peaks presents an even more impressive view—a veritable forest of corals in a blue fathomless sea.
這段文字大量使用了對仗工整的四字短語以及排比和誇張的修辭手法,文字充滿詩意,但是畫線部分明顯透露出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不夠客觀。若按漢語原文直接譯成英語,並不符合英語樸實客觀文風的特點,達不到理想的信息傳遞效果。譯文中刪除大量華而不實的文字和原文作者的主觀情感,使譯文變得簡潔、客觀並能讓譯文讀者獲得最佳關聯。
(二)增加背景信息,構建相似認知環境
旅遊資料文本中大都涵蓋很多風土人情、曆史典故和名人逸事等文化背景信息。但是在旅遊資料文本中通常不會把這些背景信息交代清楚,因為旅遊資料讀者和作者處於同一文化背景,相似的認知環境使得讀者有能力推導出材料中的缺省信息。而其他民族的人不具備這些文化背景知識,與原文作者不具備相似認知環境,勢必難以推導這些缺省信息,不能達到最佳理解效果。因此譯者將旅遊資料翻譯成英語時,應補充相應背景信息,構建相似認知環境,幫助譯文讀者獲得最佳關聯。
例2.原文:清代曾因盛產狀元才子而名震全國的風水寶地,現院內已按舊製恢複號舍,建成全國大型仿真模擬科舉考場,供遊人參觀娛樂。
譯文: A place blessed with good Fengshui(Chinese astrology, meaning a good location with a good fortune)and numerous top scholars who made their fame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the site has been restored as a stimulating imperial testing house where tourists can take part in the exam and have great fun.
“風水”是中國特有的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彙,在英語中沒有對等詞彙,翻譯成英語時隻能采用拚音“Fengshui”這樣的翻譯方式。但是對不懂漢語的外國遊客來說,“Fengshui”不具備任何意義,因為他們缺乏理解這一詞彙的文化背景,無法理解其內涵;即譯文讀者缺少和原文作者相似的認知環境,無法獲得最佳關聯。在判斷外國讀者認知環境的基礎之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信息加以補充,采用“astrology”這一和“Fengshui”有相似意義的單詞作為原文信息的補充,幫助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