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原文:清代帝後每年七月初七,要到禦花園拜祭牛郎、織女星。
譯文: On the 7th day of the 7th lunar month(China’s Valentine’s Day),the emperor and empress would come to the Imperial Garden and offer sacrifice to the Cowherd Star(Altair)and Maid of the Weaver Star(Vega).Chinese folk tale says that the young couple was separated by the Milky Way.
譯者在翻譯中如果不對“七月初七、牛郎星和織女星”做出信息補充,外國讀者也能基本理解原文含義。但在加注了補充信息之後,譯文讀者可以了解到“七月初七”的特殊性,明白皇帝與皇後在這個日子進行祭拜的緣由;對“牛郎星”和“織女星”加注的翻譯方法,一方麵使譯文讀者了解這兩顆星在天文學上的名稱,另一方麵譯文讀者了解了這對被迫分隔兩地的夫妻的身份,對牛郎織女的故事產生無限遐想。
(三)改寫、轉譯原文特殊表達,減少讀者認知努力
旅遊資料的內容往往包括和本民族曆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相關的內容以及本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給外國遊客對旅遊資料的理解帶來負擔。例如中國古代的紀年和時間的表達方法,外國遊客對此並不具備這些中國曆史文化的基本常識。如果翻譯時過於“忠實”原文,效果必定適得其反。因此在旅遊資料翻譯過程中,可以把此類表達轉譯成外國遊客更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減少他們的認知努力。
例4.原文:劉備章武三年病死於白帝城永安宮,五月運回成都,八月葬於惠陵。
譯文:Liu Bei died of illness in 223 A.D at present-day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City, and was buried there in August the same year.
原文本介紹中連續出現了三個和中國曆史相關的專業術語“章武三年”“白帝城永安宮”“惠陵”。如果采取增補信息法翻譯這幾個術語,譯文勢必堆砌大量文字,枯燥乏味,不適合旅遊景區簡介簡單明了的風格。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把文本中的時間術語改寫成了公元紀年 “in 223 A.D”,當時所處時代的地名改寫成當代的地理位置“Fengjie County”,經過這樣的改寫轉譯,譯文表達既精確又流暢,可接受性自然也就增強,遊客更容易理解。
六、結語
旅遊資料文本的主要特征是使役性和信息性,其目的是引起遊客興趣,激發遊客旅遊熱情,幫助遊客更好地欣賞風景,因此旅遊資料翻譯應該注重信息傳達的效度。鑒於英漢語旅遊文本存在較大差異,譯者在翻譯旅遊資料過程中應該采取靈活的翻譯策略和變通方式,使譯文符合英語讀者的認知和審美習慣。關聯理論的翻譯觀強調交際的效度,注重譯文讀者的認知效果,對旅遊資料的翻譯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因此漢英旅遊資料翻譯應該以關聯理論為指導,合理處理譯文信息,幫助外國遊客通過最小認知努力獲得最大語境效果。
參考文獻
[1] 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語與教學研究出版社,2001.
[2] 高曉芳.英語語用學[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3] 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 賈文波.從關聯理論視角看應用翻譯[J].福州大學學報,2007(2).
[5] 薑望琪.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6] 林克難.關聯翻譯理論簡介[J].中國翻譯,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