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俗性是指影視作品作為麵向普通大眾的一門藝術,沒有一定的觀賞門檻。而欣賞文學作品則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簡單地說,大眾影視作品沒有觀賞限製,它是麵對不同年紀、不同文化修養的人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字幕的翻譯就不能太過於優雅、高深、隱晦。
最後,無主性是指當劇中人物的台詞涉及深厚的文化背景或是雙關語時,字幕的譯者不能像文學翻譯一樣加注釋。比如,當劇中人說出的台詞是有關某種宗教內涵時,中國的觀眾由於對宗教的生疏,就很難理解其含義,這就給字幕的譯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當劇中人說的是雙關語(pun)時,譯者也很難將其再現給目標觀眾。如:“You’re not eating your fish,”the waitress asked him,“Anything wrong with it?”“Long time no sea,”the customer replied.“Long time no see”是在英語中朋友見麵時所用的寒暄語,相當於中文裏說的“好久不見”。Sea與see在英文中是同音異形異義詞,這位顧客想表達魚離開海水的時間太長,因此變得不新鮮了,不好吃。由於這是一個雙關語,而中文裏又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因此該字幕的中文翻譯就成了譯者的難題。
四、影視字幕翻譯與動態對等理論
由於影視字幕翻譯的一些特征,也使得在翻譯上有著特殊的要求。巧妙地運用奈達的動態對等理論能夠解決字幕翻譯中遇到的一些影視劇中的文化差異、雙關語、不可反複性等複雜問題。根據奈達的信息論原理,“動態”就是指兩種關係的對等。第一種關係是源語言與源語言受眾者的對等,第二種關係是指目標語言與目標語言受眾對等。那麼,動態對等就是指,目標語言受眾與目標語言信息之間的關係應與源語言受眾與源語言之間的關係相等。因此,在做影視字幕翻譯時,譯者要做到,字幕翻譯必須麵向觀眾,使觀眾觀看帶有字幕翻譯的影視作品時能夠很好地接受影片所表達的意思。動態對等理論強調,在翻譯的過程中把目標受眾考慮在內,特別注意“讀者”的接受問題(在這裏是“觀眾”的接受問題)。
五、動態對等理論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的應用
在以下的內容中,本文將會列舉出動態理論在影視字幕翻譯中得到具體運用的實例。
(一)綜合性
影視語言包括口頭語言(verbal language)和非口頭語言(nonverbal language)兩部分,因此譯者在翻譯字幕時要做到兩者的統一。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時要把握好劇中角色說話時的節奏,使得字幕與劇中角色的節奏保持一致。
例1.Doctor Cooper: I have been Wendy’s family doctor since she was...this high.
譯文:我在文蒂這麼高時就是她的家庭醫生。
(二)無主性
由於影視劇中的字幕會在屏幕上一閃而過,當觀眾沒有領會其意義時也不能像文本翻譯的讀者一樣重新翻閱,這樣就導致觀眾在獲取信息時的信息缺失,尤其是涉及文化背景時。因此就需要譯者在不加注釋的情況下,恰當地轉換文化意向,從而使觀眾更容易地理解電影所表達的思想和內涵。
如電影《羅馬假日》中艾力克斯說;“If I were you, I’d try some other business, like mattress testing.”如果將這句話直接翻譯成“如果我是你,我會試著做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床墊測試員”,這裏的“床墊測試員”恐怕會使大多數中國觀眾一頭霧水,不知其所雲。床墊測試員在被該電影作為背景的那個時代是一種很低級很卑微的職業,而在中國社會中沒有這種職業,因此對“mattress testing”直譯必然會使得整句話很別扭。這種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涉及影視字幕翻譯中的無主性。然而,字幕的譯者並沒有譯成“床墊測試員”,而是譯成了“賣耗子藥”。“賣耗子藥”這一職業對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它同樣是一種很低級很卑微的職業。譯者的翻譯打破了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國觀眾與“賣耗子藥”之間的關係與西方觀眾與“mattress testing”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