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心理健康習慣(2)(1 / 2)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於嫉妒心理來說,它的要麵子、不願意別人超過自己、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空虛心理的需要。虛榮心與嫉妒心二者緊密相連,相依為命,所以克服一分虛榮心就少一分嫉妒。

(4)開闊心胸

一個心胸寬廣的人,是不會嫉妒別人的。要使自己有一個比較開闊的心胸,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從經常產生嫉妒的心理中解脫出來。要多向身邊那些性情開朗、心胸開闊的人學習,要不斷地在心裏告誡自己,不能小心眼。有一個人自知他經常出現嫉妒心理,便向一個性情開朗的朋友求教。那個朋友說,辦法十分簡單,隻要你不去計較,便立即見效。後來,這個人隻要碰上對別人心生不滿的時候,就想想朋友的話,便覺得自己不會嫉妒別人了。

總之,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你想改變它,不是不可能,隻要你努力客觀地評價自己,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追求虛榮,不去計較一些小事情,就能克服這種不良的心態。

溫馨提示:

◎經常反省自身,客觀評價自己,有助於遠離嫉妒;

◎與人相處,多一分寬容,少一分嫉妒;

◎虛榮心是產生嫉妒的重要因素。

75.告別貪婪

我國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鬥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導致病患滋生,甚至威脅生命。

貪婪心理與健康的生活質量是不相符合的,許多人正是因為貪婪而走上了追悔莫及的道路。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它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不擇手段的財欲;

②難以滿足的貪欲;

③難以填補的權力欲;

④欺世盜名的名欲;

⑤膽大包天的色欲。

一般來講,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錯誤的價值觀念

極端的個人主義思想最容易造成貪婪的心理。一個極度自私的人會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而且永遠不會滿足,得隴望蜀,在金錢、名譽和權力上永遠不會停止攫取的腳步。

(2)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最要不得,它能使清白之人變得自私和貪婪。當他們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比自己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就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3)行為的強化作用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害怕暴露而受到懲罰。如果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會不斷強化貪婪心理。

(4)補償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損失。

其實,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生活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要告別它,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寫出大量的文章和詩歌,鞭撻或諷刺那些索取不義之財的行為。而且,有大量的事實表明,極度貪婪的人最終都沒有好結果。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名言、格言和前車之鑒,朝夕自警。

(2)自我反思法

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貪婪的惡習。

(3)知足常樂法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不要對生活的期望過高。如能“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常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