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貪婪的人最終都會一無所有,應該常常以此自警;
◎貪婪會引導一個人走上違法的不歸之路,一定要克服它;
◎攀比心理最要不得,它能使清白之人變得自私和貪婪;
◎知足常樂是保持心理平衡,克服貪婪的最好方法。
76.別為小事抓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較為重大的事情,如喪偶、離婚、退休、更換工作、生活學習環境的改變等,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我們為此憂心或焦慮。但是,這些事情並不會經常發生,我們平常麵對更多的則是許許多多的小事。可不要小看這些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它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盡管小事小,但小事情多,總為小事抓狂,最終會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後果。醫學研究表明,人若經常處於煩惱和憂愁的漩渦之中,頻頻激發人體的“應激反應”,不僅會加速衰老,而且會引起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疾病。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小事情呢?
(1)認真對待,及時處理
人們對待事情的方法和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遇到事情時積極麵對現實,盡力克服困難,對於超出自身能力的事能客觀對待,不求超出現實的結局,即使麵對麻煩,也能平和處之。反之,如果該努力的卻退縮,該回避的卻硬頂,會使問題越積越多,小事情也會變成大事情,那時就不好處理了。
因此,我們要學會合理評估日常生活中的麻煩事,不要一遇到小事就急躁、抓狂。首先應該想一想發生的事情是好的、不相幹的還是會產生壓力的。然後,考慮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並用想好的方法去應對。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對所用的方法可做適當調整。通過對問題進行合理評估,當事人可獲得良好的情緒及平衡的心態。
另外,學會調整想法很重要。有的人講究完美主義,凡事求全責備,以為大難當頭,不可收拾,實際上是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理智地思考一下,改變角度去看問題,則發現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2)視而不見,糊塗處之
如果是生活中的一些非原則性的小事,就不必去認真計較了,可以對之視而不見,糊塗處之。從心理學角度看,對非原則性的不中聽的話或看不慣的事,裝作沒聽見、沒看見或隨聽、隨看、隨忘,這種“小事糊塗”的做法,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活潑,豈非養生的妙法?
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中許多糾紛常常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聰明的人在處理這類糾紛時常常用“不置可否”、“順其自然”的方法,因而矛盾常於無形之中隨之化解。倘若過分熱衷於搞清誰是誰非,一味地斤斤計較,或隻顧發泄心中的怨恨,結果反而會激化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由此可見,人們在處理某些感情衝突時,在適當的情況下,“糊塗”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當你處於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時,“糊塗”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它會幫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憊,甚至逾越難以想像的鴻溝。這是因為,“糊塗”也是樂觀主義精神的一種體現。
當然,“小事糊塗”絕非事事糊塗,處處糊塗。若在大是大非麵前不分青紅皂白,不講原則性,那就成了糊塗蟲了。總之在生活中,大事明白,小事糊塗,能使你經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減少對“大腦保衛係統”的不必要刺激,故鄭板橋的一句名言“難得糊塗”堪稱養心妙招。
溫馨提示:
◎總為小事情而憂心的人是不會快樂的;
◎小事要及時解決,不要越積越多;
◎許多小事對於生活沒有意義和價值,最好對其視而不見,糊塗處之。
77.不要感到活得“累”
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乃至使人出現頭昏腦漲、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容易激動、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冷漠和不順眼、思維遲鈍、邏輯推理能力受阻、食欲減退、情緒不穩,甚至出現一些機體組織器官的形態改變。因而,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感歎:“活著真累”,這種自我感覺的體驗和症狀是一種自卑心理的集中體現,它是吞噬自我心靈的病菌,給人帶來莫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