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們都是失業的一代(1 / 3)

你們都是失業的一代

金錢

1984年,撒切爾夫人說:“年輕人不該遊手好閑,這對他們沒好處。”

她說得沒錯:社會對年輕人做得最糟糕的事就是讓他們渾渾噩噩。那些事業剛開始便靠救濟金過活的青年們,今後會更有可能領較低的工資,也更有可能會再次失業。因為在成長的歲月中,他們失去了掌握技能、構建自信的機會。

然而,較之以往,現在有更多的年輕人失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有2600萬15至24歲的年輕人沒有工作、未受過教育或培訓;2007年起,失業年輕人數量上升了30%。國際勞工組織稱,全球有7500萬年輕人正在找工作,占到了總數的6%。世界銀行的調查顯示,新興市場有2.26億年輕人在經濟上無所作為。按不同的衡量標準,失業年輕人數目已幾乎跟美國總人口數一樣多(3.11億)。

海爾德·佩雷拉(Helder Pereira)是這支“青年失業大軍”中的一員,在所有人看來,他前途堪憂:21歲時便從高中輟學的他,四個月前失去了在建築工地的工作。手中的積蓄就要花光了,他不得不去巴黎郊區塞夫朗市的就業中心尋求救濟,並且希望能夠在該機構的幫助下找點事做。他會得到一點救濟金,但是無處工作仍然是個問題。在法國塞夫朗市,沒有工作的年輕人超過了40%。

另一片大陸上,沙礫遍布的南非開普敦郊區的阿斯隆,年輕的諾克紅娜(Nokhona)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沒有上過大學,甚至連高中畢業證也沒有。2010年10月,當她與一家咖啡店簽訂的清潔工合同到期後,就失去了工作。她希望找個女仆的工作,所以去了幫助年輕失業人員找工作的慈善組織Dream Worker尋求幫助。一名就業顧問接待了諾克紅娜,並且幫助她提升了麵試技巧。但是尋求工作對於年輕的母親仍然不是易事,因為南非的年輕人失業率差不多是55%。

他們找不到工作 工作也找不到他們

全球有7500萬年輕人正為找不到工作而焦慮,這個數字似乎已足夠令人憂慮,但是考慮到一部分邊緣化的年輕人在社會上的活躍度較低,實際數字似乎顯得更加糟糕。世界經合組織(OECD)的智庫將發達國家的2600萬失業年輕人定義為“NEETs”,即沒有工作,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同時也沒有接受培訓的一批人。世界銀行根據家庭編譯的數據庫顯示,發展中國家也有2億6000萬人同樣處於“不活躍”的狀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的計算結果表明,全球大約有2億9000萬年輕人沒有工作也沒有上學,這差不多是全球年輕人的四分之一。

如果數據中不包括年輕女性的話(在某些國家,年輕女性基本上不算作勞動力),這一比率將會低一些;南非的女性占了全球不活躍年輕人的四分之一還多,盡管在發達國家,年輕的女性勞動力比男性表現得更好。

另外,很多“已經就業”的年輕人也隻是從事的非正式、階段性的工作。在發達國家,平均超過三分之一的年輕人簽的都是臨時合同,而這很難保證他們能夠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發展中國家,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是沒有工資的家庭勞動者或者從事著非正式的工作。總之,全球接近一半的年輕人不是被排除在正式職業的企業之外,就是貢獻著比他們能夠貢獻的更少的創造力。

很長時間以來,年輕人在勞動力市場上一直遭受著不公正的待遇。如今,兩個因素使得這一問題變得更為嚴峻。其一,經濟危機及其餘波給他們帶來了特別巨大的影響。很多雇主會首先解雇那些新來的職員,所以經濟衰退使得年輕人失業人數大幅上升。在希臘和西班牙,超過六分之一的年輕人沒有工作。世界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年輕失業人數的數目比2007年高出了三分之一還多。

其二,新興經濟體的年輕人數目最多,而且增速最快,但是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卻最差。全球幾乎一半的年輕人生活在南亞、中東和非洲。在這些地區,失業以及從事非正式職業的年輕人數目所占全球的比例也最高。到2025年,非洲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所占全球年輕人的比例將會超過三分之一,達到2億7500萬。

人口老齡化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這或許會緩解局勢。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經濟危機之後,日本的未就業年輕人數目激增,盡管在整體的未就業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了,但是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有一大群“家裏蹲”跟他們的父母住在一起,宅在家裏不經常出門,就此成為了非勞動力。在擁有慷慨的福利製度的發達國家,這一問題給納稅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有預計表明,在歐洲,失業年輕人帶來的經濟損失將會達到1530億美元,是GDP的1%還多。無法雇傭年輕人不僅延緩了如今的發展,而且還威脅到了明天的發展。一些基於美國統計資料的學術論文顯示,同那些職業生涯初期就擁有工作的人相比,在職業生涯初期沒有工作的人,將來的工資會更低,失業的幾率也更大。高達20%的工資罰款持續了大約20年的時間,已經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這一“傷疤”惡化得越來越快,創麵也越來越大,而且其影響可能會遺留給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