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理解加溝通,關愛助成長(1 / 2)

曾經有一部電影引起很多父母的巨大反響——《小人國》。兒童真實電影《小人國》跟蹤記錄了一所幼兒園裏三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看完這部電影,不少家長紛紛感歎:“原來我一點都不了解孩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一句情話,其實適用於世界上所有感情的溝通,那就是理解。理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前提,是父母有效關愛孩子的基礎。

什麼是真正理解孩子,很多父母的認識存在誤區。有很多孩子紛紛表示,中國的家長隻管孩子兩件事:“吃飯和分數。”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學習怎麼樣,卻忘記孩子心底最深的渴望——被理解。

1.理解萬歲,傾聽孩子的心聲

(1)了解孩子的需要。

有一個女孩子叫蘭蘭,14歲了。在父母的眼中,蘭蘭一直是一個聽話乖巧的孩子。自四年前,媽媽爸爸又給蘭蘭生了一個小弟弟軍軍。從那時候開始,蘭蘭就變得脾氣暴躁,爸爸媽媽有時候說錯話,蘭蘭就哭,有時候還會無緣無故地流眼淚。最後一次,還離家出走。爸爸媽媽找了三天三夜,才找到蘭蘭。蘭蘭看著媽媽的淚水,才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原來,有了小弟弟後,蘭蘭感覺父母不重視自己,不喜歡自己,隻是疼愛弟弟,所以,情緒受到影響。

了解孩子,首先是指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有物質和心理上的需要,其中重要的是心理的需要。從目前家庭教育的發展狀況看,不少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還停留在孩子的物質需求和身體一般狀況這個層次,對孩子的精神、心理發展不大注意去了解;對如何了解孩子,也存在主觀、隨意、缺乏溝通、專製、輕信等毛病。父母隻有了解孩子的需求,才可能心平氣和地順應孩子,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了解孩子並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較全麵地了解孩子。特別是對孩子精神世界上的渴求,可以說相當多的家長容易忽視。孩子的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被信任的需要、平等的需要、創造探索的需要、發展的需要、激勵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了解孩子精神需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基本條件,缺乏這個條件,父母就會陷於極大的困難之中,無論怎樣努力費勁也是事倍功半。

父母除了對孩子給予各方麵的關心和照顧之外,還要注意從細小的方麵觀察自己的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後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引導,更好地幫助和培養孩子。

僅僅理解孩子的需要還不夠,父母還得理解這些需要對孩子成長的價值。隻有這樣,父母才能打心眼裏尊重孩子的需要,真正實現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才會樂意盡力去創造、滿足其發展所需的環境。父母不僅學習怎樣理解孩子,更要有高度的領悟和體驗能力,並能隨時放下自己的思維框架,站到孩子的立場去看世界。

(2)傾聽孩子的心聲。

有時候,孩子就像一個謎,父母不問不猜,永遠不知道答案。有時候,孩子的心聲並不會全部寫在臉上,而是像沉在了深深的大海,遇上這種情況,父母要了解孩子,就要下一份苦功。

①慎用批評。

孩子做了錯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錯,父母不要過早地下結論。打擊和批評可不是好辦法。如果孩子向父母坦白卻隻是找來一頓批評,這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要讓孩子把發生的事告訴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說完。聽完了孩子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導他自己發現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隨著孩子的不斷成熟,父母應逐步走到幕後,給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

②控製情緒。

控製情緒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都是難題。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錯事情,就火冒三丈,張口就罵,這樣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當知道孩子遇上失敗或者做錯事情,比如下課後在小區踢球打爛了鄰居的玻璃等“劣跡”,父母千萬不能激動,要控製好情緒。冷靜地和孩子一起尋求解決的辦法。否則,以後孩子遇上問題都會藏在心中。

③主動創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