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來,媽媽和你說話。”如果母親和孩子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說話的隻有你一個人。如果換一個時間,換一種方式,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與孩子一起下棋、玩遊戲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時候。這時候,父母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造這些和孩子一起活動、對他們沒有壓力的機會。當你真正要問問題時,也要少用“為什麼”,這個詞往往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④尊重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每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告訴父母事情的時候,如果父母因為忙或者沒有心情,隨便敷衍孩子:“等一下再說,媽媽沒空。”“一邊去,遲點說。”等等。這些態度無疑是當頭給孩子潑冷水。孩子感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先把手上的事情放開,認真聆聽孩子心聲,或者和孩子約好一個具體時間再聊。
2.溝通秘訣——做孩子的朋友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地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應該暗示自己:我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們要一起成長,我們要一起麵對很多問題,我們會比別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樂趣。
(1)做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的朋友,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賞識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和孩子共同去營造像朋友間那種可以傾吐的氛圍。不要“高高在上”,別讓孩子處於一種屈從與被動的地位,父母可以想象一下,被壓製的孩子能長得“挺拔高大”嗎?沒有發言權,更談不上相互溝通了;也不要“學習至上”,別讓孩子不敢在你麵前說出自己的學習成績。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各有不同,無法樣樣出類拔萃,所以要因孩子而異。尊重孩子,才是愛孩子。
(2)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
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對孩子說的話,孩子聽了照做了就是一種溝通。其實,無論何時何地,父母和孩子的溝通都應該是雙向的。
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你再不快點就要遲到了”;第二句是“不吃早餐肯定會變笨”,第三句是“注意安全,不要在馬路上打鬧”,第四句是“上課時要好好聽老師的話”,第五句是“中午要吃飯,不能吃方便麵”;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別著急看電視”。這樣日複一日地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地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父母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盡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盡可能地讓孩子說。巧問才能引起孩子的回答興趣,才能更好與孩子溝通。
(3)融入孩子的玩樂世界,參與孩子活動。
孩子在玩的時候是最放鬆的,這時候和孩子溝通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父母沒有考慮過應該和孩子聊聊天,出去玩玩,從而失去了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孩子喜歡的活動,隻要是健康無害的,作為父母應鼓勵和支持,盡可能抽時間參與。父母融入孩子的喜怒哀樂之中,與孩子玩到一起,不僅可以在活動中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而且可以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有效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4)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
要給孩子留下心理空間,不要把每事必問當作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有位母親是一名教師,平時很關心女兒青青。青青上初中以來,變得沉默,母親很擔心孩子,所以就通過偷看孩子的日記了解情況。無奈,母親的舉動被青青發現,青青立馬把抽屜鎖了起來,而且一連幾個星期都沒有理她的母親。
孩子是獨立的,有自己的私密空間,這個獨立的空間代表著孩子的自由。所以,父母不要因為自己的擔心,用關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