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孩子的畫貼滿了整個牆,所有去他們家的客人都嘖嘖稱讚,他畫的畫越來越好了。
第二個孩子的畫,扔了一紙簍,滿了就倒,他的畫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退步了。幾年以後,第一個孩子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人人讚美。第二個孩子沒有畫展,所有的人隻看到了他手頭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當父母要求孩子第二天早晨自己收拾書包時,應該說:“我相信你能做到這一點。”而不是說:“你能做好嗎?”後一種表示會使孩子懷疑自己是否有完成這個任務的能力,在具體做的時候就不是努力去做,而是容易氣餒,半途而廢,導致失敗。所以,當鼓勵孩子時,不要用暗含懷疑的表達,而要用肯定的表達。
(3)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
每個孩子都有缺點,都會常常犯錯。很多父母總是力求孩子樣樣完美,比如很多父母盯著孩子做數學作業,看見孩子一開始做錯了5道題,就揪著孩子的錯不放。一個父母想要孩子進步,不能過於直露地指出孩子的某些缺點,這樣會使孩子失去信心。試想一下,如果每天都有人提醒自己的缺點,你又會怎樣想?當然是如芒在背,坐臥不安,難以對自己有信心。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犯錯誤是允許的,每個人都有缺點,隻要改過來就好了。要從整體上肯定孩子,再提出局部不足,才能很好地鼓勵孩子。
(4)鼓勵孩子態度積極,而不是代替幹預。
有些父母經常對正在做事情的孩子挑三揀四,嫌孩子幹得不好,最後幹脆自己動手,不讓孩子插手了。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越來越懶。父母代辦多,會養成孩子好吃懶做,依賴性強,動手能力差,責任感差等諸多問題。因此,當孩子正在嚐試著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正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不要去幹預,更不要包辦代替,因為幹預表達了一種暗示:“你沒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果是孩子請求你幫助他,那你應該用建議的方式表達你的意見,比如說“我認為這樣比較好”“你上次是這樣做的”等等。如果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不願意獨立思考和行動,請求父母的幫助時,父母就應該告訴他,對他的能力充滿信心:“你以前就做得很好,所以,你現在也一定能夠做好的!”
(5)重視孩子的貢獻和價值。
要想使孩子感覺良好,就要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用的人,並且知道他們的貢獻確實有用,受到重視。
很多父母說自己孩子時,總是把他們說得一無是處,在家裏又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因為孩子做什麼都難以達到家長的高標準。要想使孩子覺得自己有用,父母應該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的長處,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特長為家裏做出一份貢獻。
比如說,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卻樂於做家務,各種家務活總是搶著幹,父母就可以通過這一點,肯定孩子對家庭的作用和貢獻,從而鼓勵孩子。
(6)鼓勵每一個進步,而不是關注最終的成就。
父母常常關注孩子參加什麼比賽得了幾等獎,卻忽視平時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索性不去嚐試每一個微小的努力,因為他一下子看不到長遠的後果,又缺乏耐心和意誌。因此,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有鼓勵,使他們的正確行為得到強化。
鼓勵應當著重於內在的評價和個人的貢獻,在鼓勵中教會孩子接受和認識自己的不足,充滿自信,在做貢獻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7)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長。
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麗花紋,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特長,對於增強孩子自信心有很大作用。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出色的才能時,會明顯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特長,也能提高他的自尊心。
丁丁原來是個很害羞的女孩子,在學校裏很少有突出的表現。一次,在音樂課上老師無意中誇獎了她唱歌的聲音好聽以後,她在音樂課的表現就日漸增進。後來,丁丁還參加學校的合唱團,和別的孩子一起到其他地方表演。現在的丁丁變得熱情大方。
作為稱職的父母不能隻用嚴厲的指責作為與孩子交流的工具,真誠地鼓勵孩子的積極感受,發揮成人的愛心和耐心,孩子自然也感受到父母提供的信息,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保持良好的身體發展勢能,健康“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