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庭優越型。
這種家庭有點類似現在流行的富二代孩子家庭。父母經濟能力很好,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父母喜歡用名牌車送孩子上學,平時帶孩子去高級消費場所。給孩子請家教、上各種貴族學校,讓孩子盡情享樂。這種家庭的孩子被嚴重“汙染”,失去一般孩子的童真和單純,在父母交流方麵也是很淺薄的,不能真正達到關愛的程度。
(4)家庭環境惡劣型。
這種家庭在經濟上比較拮據,父母在外麵打工,和孩子交流不多。由於心情不好,父母常常對孩子發脾氣,甚至責罵打罵孩子。而孩子由於家庭的貧窮,有自卑心理,表現比較內向,不敢與同齡人過多交往。
這些家庭的孩子,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特征,就是缺乏父母對孩子心靈上的關愛。孩子與父母溝通不足,情感缺乏表達,導致感情“饑餓”。感情上的“饑餓”容易致使身體上的“饑餓”,讓孩子身體發育停滯不前,所以父母們要經常關注孩子的情感。
3.用肢體傳達父母的關愛
人有一種饑餓,天生存在而又鮮為人知,這種饑餓就是人對撫摸的要求,確切地說,它是一種“皮膚饑鋨”。
科學研究表明,所有的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有被觸摸的要求。如果這種需求被剝奪,就會喪失欲望,導致生長遲緩,智力低下,並會產生不正常的行為方式。常在父母懷抱中的孩子能意識到同親人緊密相連的安全感,因而啼哭少、睡眠好、體重增加快、抵抗力較強,智力發育也明顯提前。
心理學家米拉爾德指出,被觸摸的感覺可使人體充滿活力,並使大腦興奮和意誌協調,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商,使心態平衡。另外,還可以減少或解除孩子對某些可怕事物的緊張感。通過對孩子的撫摸、摟抱還可消除孩子的疲勞感和疼痛感。
孩子在長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豐富營養的食物、充足睡眠、足夠的體育鍛煉等,還必須有和父母的親密的交往。親密關係的建立,有助於孩子和父母自由地表達、交流情感,讓孩子感覺沐浴在關愛的陽光下。
其中,父母的肢體語言,愛撫、親吻、觸摸等可以有效地建立父母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確保孩子感情豐富,促進孩子分泌足量的生長激素,確保孩子健康長高。
相反,如果父母很少用肢體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或者孩子處在家庭不和、離異、父母分居的環境中,孩子就會出現“皮膚饑餓症”。長期的感情沙漠會讓孩子食欲不振、營養不良,在情緒上變得憂鬱、膽怯、不合群。
父母要以科學態度來認識孩子這種感情需求,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盡量多和孩子接觸,通過感情交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情感饑餓,讓他們有心理上的滿足感。每天抱抱孩子,定時用手輕輕撫摸孩子背部、手背、手腕、肩膀,睡覺前在背部磨擦數次。經常撫摸孩子的頭部,順著頭發由頭頂撫摸到前。孩子大一些,可互相摟抱、嬉戲、玩耍,盡可能滿足孩子對皮膚饑餓的要求,滿足心理需要。通過這些肢體語言,孩子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走出感情沙漠,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