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肢體關愛,孩子感情不“饑餓”(1 / 2)

1.“饑餓”的孩子

於先生帶著9歲的孩子晨晨來到湖南某兒童醫院。於先生向醫生表示,晨晨最近的行為表現得很異常,以前活潑的他回到家卻悶悶不樂,不愛說話,容易發脾氣。當醫生向於先生了解孩子最近的情況時,於先生提起最近讓孩子報讀了一些興趣班,包括畫畫、書法等。最後,晨晨被確認患上“情感饑餓症”,“元凶”就是壓力過大,感情無法宣泄和父母的缺乏溝通。

“情感饑餓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種,這是由於孩子沒有玩耍的時間,更沒有與父母和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在長期缺乏人際交流和情感溝通的情況下,孩子極易患上“情感饑餓症”。這一類情感有缺失的孩子,往往在生長發育上也是不完善的。

很多人都以為孩子不懂事,隻要吃飽穿暖,每天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就好。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需要感情的表達、與別人的溝通。但是很多父母常常會無視孩子這方麵的需求。孩子一天上課下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想和父母聊聊天,父母又催著自己做作業。暑假,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玩得散了心,又送孩子去少年宮,或者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可憐的孩子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活得比大人還要累。要知道,孩子健康長高也需要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父母們的“關愛行動”正一步一步掠奪和侵蝕這塊空間和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很多孩子想和父母交流思想的時候,父母經常會用一句話打消孩子的交流欲望:“小孩子想那麼多幹什麼呢!你給我好好學習就好了。”日積月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就幾乎為零。

許多孩子從父母那裏得不到情感滿足,也極少有和同齡人交流和溝通的機會。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分了心。孩子學習壓力也大,在學校裏麵,也常常埋頭苦讀,缺乏和同齡人的交流。

既沒有和父母的交流,又沒有朋友的談天。孩子就好像被困在一個狹窄的籠子中,時常處於感情交流的“饑餓狀態”,就漸漸憋出“情感饑餓症”。

2.吃飽穿暖,孩子感情卻“饑餓”

小夢是某市重點高中的高材生,長得可愛漂亮,是家人的掌上明珠。父母常常擔心小夢過早談戀愛,或者交上不良的朋友。為了把一切“不幸”扼殺在搖籃中,父母不僅僅在小夢房間的電話分機上裝上竊聽器,每次小夢打電話時就在一旁偷聽。而且,每次小夢出門時,還常常嘮嘮叨叨,不讓小夢出去。終於有一天,小夢發現了電話上的竊聽器,感到非常生氣,和父母理論,最後甩門而去。父母和孩子,一夜之間,像成了仇人一般,小夢還因此不吃不喝來抗議父母的偷聽行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物質生活方麵是比較富足的,但在感情上卻出現了極為嚴重的“饑餓”現象。孩子“饑餓”和家庭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家庭環境類型。

(1)獨生子女型。

很多家庭現在都隻有一個小孩,孩子成了家人眼中的國寶,是家庭的重點保護對象。父母對孩子溺愛過度,想到自己工作忙,就在物質上補償孩子。隻要是物質上可以滿足孩子的都滿足孩子,同時對孩子的學業要求很高,常常忽視孩子的精神需求。而這樣的獨生子女,由於常常受到遷就,不懂得如何和別人交往,自我意識重,跟同齡人的交流少,和父母也有隔閡。“情感饑餓症”常常見於獨生子女。

(2)父母嚴厲的家庭。

這種家庭的父母對孩子實行的是嚴管政策,希望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為孩子設計的軌跡前行。在麵對孩子報考學校誌願,也一定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在這種家庭環境中,孩子根本就不敢向父母說心裏話,連單向的情感輸出都沒有,哪裏談得上和父母進行雙向的情感交流。這種順從型孩子常常把苦悶在心中,更容易發生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