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到“輕”,改變口味就能降壓
之前有一位患者,我給他換了各種治療方法,用了各種藥物,血壓就是降不下來。後來我仔細問他一日三餐的情況,才了解到他原本是浙江人,特別喜歡吃鹹菜、鹹魚。我問他:“不是已經交代你日常飲食要少吃鹽、口味輕一點的嗎?”他回答說:“是啊,我們家現在做菜放的鹽越來越少了,真難吃,可是我的確遵醫囑了啊。”
我哭笑不得:“那鹹菜、鹹魚裏麵就沒鹽嗎?這個也要算在你每天攝入的鹽分裏麵。從現在開始,你不能吃這些醃製食品,每天要多吃蔬菜、水果。”一周過後再來檢查,雖然他愁眉苦臉地抱怨吃飯簡直就是受罪,但血壓真的降下來了。
醫學上有一個術語,叫“鹽敏感”,指的是吃鹽一多,血壓就上去。
健康人群中約有 1/4 是鹽敏感者;在高血壓患者中,大約有 60% 是鹽敏感者;老年人中,鹽敏感者就更多了。可見,不管有沒有高血壓,你都有可能是一個鹽敏感者,鹽吃太多,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盡管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口味重、鹽吃得多容易導致高血壓也是常識,可是還有很多人對此認識不足。除了鹽之外,很多人還喜歡在烹調時放入一些含鹽高的調料,比如醬油、黃醬、豆瓣醬等。而且,我國膳食結構的特點是副食少、主食多。為了更“下飯”,我們就會在副食裏麵加入更多鹽。還有一些地區,由於受長期傳統的影響,人們喜歡食用鹽醃製品。
這些都是導致我們不知不覺吃進去更多鹽分的重要原因。
日本人現在是以健康長壽聞名的,但在 20 世紀他們的高血壓發病率絲毫不亞於今天的中國。現在他們的高血壓發病率卻大大降低。為什麼呢?
我看到過一項統計數據,從“二戰”後到 2010 年,日本人平均攝鹽量由每人每天 26 克下降到 7 克。想想看那淡而無味的壽司、生魚片,現在大家知道原因了吧?
為了身體健康,即便是血壓正常的人,也應該讓口味輕一點,少吃點鹽。更何況是高血壓患者呢?
想要治療高血壓,就一定要改變“口味重”的飲食習慣,控製每天攝入的鹽分總量。之前我們已經提到了,要將飲食中鈉的攝入量減少到每天不超過 6 克。
此外,大家一定不要隻記得計算做菜時放的鹽分數量,而忘記了醬油、醬菜、鹹菜、鹹鴨蛋等食物裏麵的鹽分。而且,其實很多天然食物,比如蝦米、紫菜中已經含有鈉鹽,所以,在烹調這些食物時添加的鹽分數量還應該進一步減少。
想想看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早餐常常吃粥、饅頭或者包子,加上一點鹹菜或腐乳。大家可能不知道,單單一塊紅腐乳就含有5克鹽,一小碟榨菜或醬菜(50 克)就含有4克鹽,一頓早飯下來,你吃的鹽就已經達到了一天的標準。那午飯和晚飯你所吃的鹽,全都是超標的。
而且,很多年輕人愛吃薯片、泡麵、培根、熏肉等,這些都是高鹽食品,要知道,一包泡麵的鹽分超過 5 克。此外,年輕人都比較熱衷的火鍋,其湯頭的鹽分含量也非常高。照這樣吃下去,時間長了,患上高血壓一點都不奇怪。
關於口味重這一點,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一般老年人的味覺有所退化,所以偏愛吃一些口味重的食物,這對高血壓是大忌。所以,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別吃太鹹了,如果實在覺得食物寡淡無味,可以加一些醋、檸檬汁來調味。
脂肪也有好壞之分,別把它當“洪水猛獸”
攝入脂肪時,85% 應由不飽和脂肪酸提供雖然所有高血壓患者和渴望苗條的人一樣,都視脂肪如洪水猛獸,可是,脂肪是構成人體器官和組織的重要成分,我們的身體是需要脂肪來維持各項機能的。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成人膳食中脂肪提供的熱量應占每日攝取總熱量的 25% ~ 30%。可見,脂肪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脂肪也分為動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兩類。動物脂肪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植物脂肪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這兩種脂肪酸對人體健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攝入時要有合理的比例,否則就會損害健康。一般來說,在我們攝入的脂肪總量中,從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物中攝入的熱量最好不要超過 15%。另外的 85%,都應該由不飽和脂肪酸提供。
所以,那些動物脂肪吃得太多的人,也同時攝入了過多的飽和脂肪酸。而高血壓患者長期大量攝入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很多人患上高血壓,以及高血壓病情加重,都跟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有關。假如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的總量減少,降低血壓的效果會非常顯著。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什麼是飽和脂肪酸、什麼是不飽和脂肪酸。簡單來說,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化合物。而脂肪酸根據結構的不同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人體可以自己合成,在很多動物性脂肪中含量較高,可以導致膽固醇的升高,因此不宜多攝入。而不飽和脂肪酸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兩種,由各種食物提供,人體無法合成。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提供熱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所以,不管從哪方麵來看,我們的身體都需要多一些的不飽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