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高血壓協會 2010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前中國的家庭血壓自測率仍很低,隻有三成的高血壓患者知道自己患病,大約一億二千萬患者完全不知自己血壓高。即便是明知道自己血壓高、已經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也僅僅隻有不到 7% 的人能堅持每天測量血壓,超過 40% 的人隻有在出現頭暈、頭痛等明顯症狀時才會量量血壓。而還有 4% 的高血壓患者,甚至半年才肯量一次血壓,這些都是對自己健康不負責任的表現。
身為醫生,我有責任提醒大家,知道自己血壓高,就一定要密切關注血壓的變化情況,經常給自己測量,這樣才不至於延誤病情和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去偽存真:血壓高不一定就是高血壓
很多人去體檢或者在家、在醫院量血壓,看到數值比別人的高,就擔心自己是高血壓了。真的是這樣嗎?你的血壓比別人的略高一點,或者比上次測量高一點就是高血壓了嗎?不是這樣的。假如你在匆促、緊張的情況下,量出來的血壓高,那就不一定是高血壓。
單獨一次的測量結果不能成為判斷依據
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測量血壓的時候,如果剛剛劇烈運動過、心情緊張,或者抽了煙、喝了刺激性的飲料等,都會影響到測量值。
而且,我們還知道,同一個人的血壓在一天中是波動很大的,一般表現為兩個高峰和兩個低穀,早上 6 ~ 9 點是第一個血壓高峰,9 點以後開始下降,到中午 12 點至下午 2 點是第一個低穀,下午 4 ~ 8 點是第二個高峰,全天的最高血壓值一般都處於這一時段。晚上 8 點以後血壓逐漸下降,到淩晨 1 ~ 2 點,這一時間段可以測出全天最低血壓,也就是第二個低穀,然後再回升,進入次日的第一個高峰。
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單純根據某一次測量出的偏高的血壓就判斷自己有高血壓,這肯定是過於武斷了。正因為血壓存在波動,一般來說,我們國家傳統的判斷高血壓的方法是,連續三次、每次間隔一個月,分別測量偶測血壓。而英國目前的做法是,隻要在臨床上測量出來過一次血壓偏高,就馬上要做動態測量隨訪,這是比較好的舉措,值得我們效仿。總而言之,隻有當某個人的血壓持續過高時,我們才會說,他確實患有高血壓。不能單單因為一次偶測血壓偏高,就說他是高血壓。
血壓高不高,數據說了算
那麼,怎樣的血壓值就能判斷為高血壓了呢?血壓的量度單位是毫米汞柱(mmHg),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凡是正常成人,收縮壓應該小於 140mmHg,舒張壓應該小於 90mmHg。如果成人收縮壓大於或等於 140mmHg,舒張壓大於或等於 90mmHg,就是高血壓。
如果收縮壓在 130 ~ 139mmHg 之間,舒張壓在 85 ~ 89mmHg 之間,稱為臨界高血壓。這類人群雖然不是高血壓患者,但血壓偏高,也是相對危險的,應該格外引起注意。
另外,大家應該注意到了,140/90mmHg 以上屬於高血壓,139/89 ~130/85mmHg 是臨界高血壓。那麼,正常血壓應該是多少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140/90mmHg 以下是正常血壓。但處於這一區間,隻能說是正常,而不是最佳狀態。最理想的血壓值是 120/80mmHg 以下。
現在,大家應該可以判定自己的血壓屬於什麼範圍了,是理想狀態還是正常,是偏高還是真的已經是高血壓了。即便真的是高血壓患者,也需要根據程度分為幾個級別,美國分為四個級別,我們國家分為三個級別:如果大部分時間舒張壓都在 90 ~ 100mmHg 之間波動,休息後能夠恢複正常,就是一期高血壓;如果舒張壓超過 100mmHg,而且休息以後不能降至正常,同時伴隨其他心腦血管的病變,就是二期高血壓;如果舒張壓超過 110 ~ 120mmHg,並且伴隨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以及腎衰竭、眼底出血等,就是三期高血壓。
年齡、性別不同,正常血壓參考值也不同
同一個人的血壓,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狀態下,會表現出比較大的波動。那麼,不同人之間,血壓的高低水平也可以完全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嗎?
理論上來說,我們的身高、年齡、血液的黏稠度、血管的素質,以及精神狀態、生活節奏、飲食習慣、藥物、遺傳、天氣變化、所居住地區的緯度等,全都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血壓。比如,一個身高一米八的壯漢,血壓比一個嬌小玲瓏一米五的姑娘高,那是很正常的,因為一個人長得越高,心髒泵出血液所需的壓力也就越大,這樣才能讓血液流遍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