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偶測血壓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測量,沒有那麼多條件限製。而且,我們去醫院時測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偶測血壓。
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血壓非常容易受到影響,高低起伏很大,因此測出來的血壓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會有不同的讀數,所以最好006
多測幾次取平均值,這樣會更加科學客觀。
學會測血壓,我的健康我做主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有條件配備一台血壓計,我建議大家選擇符合國際標準、精準度高、便利性強的電子血壓計,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簡便,大家可以學習正確測量血壓的方法,然後自己測量血壓,以掌握血壓變動情況,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血壓計的具體使用方法。
1. 讓家人用中空的橡皮袖套,纏繞被測者的上臂。這種皮袖套的一端是用橡皮管與壓力計連接,另一端則連接橡皮氣囊。
2. 家人通過反複擠壓橡皮氣囊,把空氣打進橡皮袖套,使上臂的動脈壓扁,血液暫時中止流動,然後慢慢降壓。
3. 在這個過程中,當血液開始流動發出聲音時記錄下來的壓力,是收縮壓,也就是高壓。
4. 然後繼續將袖套內的空氣放出,繼續聽血液流動的聲音,當聽不到聲音的時候記錄下來的壓力,是舒張壓,也就是低壓。
簡單學完量血壓的過程和原理,我們就可以來談談測量血壓要注意的事項了。
外部環境。測量血壓的環境應該安靜、溫度適當,這是必要的環境要求。
準備措施。測量前至少休息 5 分鍾,測量前半小時禁止吸煙,不要喝濃茶或者咖啡,也不要吃太飽,而且最好排空小便。
測量姿勢。測量的時候,最好坐著,全身肌肉要放鬆。測量右上臂,當然左上臂也是可以的,數值會略有差異,不過不會很大。最好把袖子捋上去,不要讓它擠壓到測量用的袖帶,盡量把自己的肘部和心髒放在同一水平麵上,這樣可以讓測出來的數值更加準確。
情緒控製。要避免緊張、焦慮、激動等情緒,因為它們都可能引起血壓數值的波動。
一般來說,連續測壓的時候往往是第一次準確性較高,第二、第三次較低。所以大家每次測血壓的時候,盡可能一次成功,如果需要接著測,中間至少要隔上 15 秒鍾。
經常測血壓,關注血壓變化,有備無患
出於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專業人士的信賴,很多人都更相信醫院的設備、醫生的判斷。雖然我是醫生,雖然很多疾病的確不可以自己擅自診斷用藥,但是在量血壓這個問題上,我還是鼓勵大家自己在家經常測量血壓。
我見到很多高血壓病人,他們平時自己不測血壓,而是每月來看病取藥時讓我給他們測一次血壓。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測壓不準,醫生測的才最準。但他們不知道的是,讓醫生量血壓有可能會出現一點弊端。
前一陣子我接待過一位患者,她今年 56 歲了,來看病時是這樣跟我說的:“大夫,你幫我分析分析我這到底是不是高血壓。我最近老是感覺四肢乏力,肌肉酸痛,肌肉好像在發抖,腰酸背疼。親戚跟我說,你這可能是高血壓的症狀,得趕緊去醫院瞧瞧。我自己在家量了量,高壓(收縮壓)125(mmHg),低壓(舒張壓)80(mmHg),沒問題啊。不過感覺不放心,就去我們家附近的社區醫院量了量,結果高壓(收縮壓)
140(mmHg),低壓(舒張壓)100(mmHg),醫生給我確認是高血壓二期。可是我覺得自己一向體檢血壓都沒問題啊,自己回家又量了量,高壓(收縮壓)121(mmHg),低壓(舒張壓)78(mmHg),還是沒問題呀。
你說我這血壓到底高不高?”
針對這位女士的情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白大褂高血壓”或“白大褂效應”。它說的是在醫院這一特殊環境下測量血壓時,有的病人會因為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不由自主地產生緊張感,導致血壓值升高。一般來說,“白大褂效應”會讓收縮壓比平常約高 20mmHg,舒張壓比平常高 10mmHg。這點差距,已經足以影響我們判斷自己是否血壓偏高了。而這位女士呢,她就屬於這種情況。我跟她解釋清楚並讓她放鬆心情,然後給她連續測量多次,確定她沒有高血壓。
一般來說,測血壓有三種途徑,一種是在醫院由醫生測量,一種是自己在家測量,還有一種是 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由於人的血壓在一天 24
小時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波動,所以,24 小時動態血壓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狀態下,每過 15 ~ 30 分鍾就測量一次血壓,盡量讓白天和晚上都保持同樣的測量頻率,連續監測 24 個小時。在這三種方式中,24 小時動態血壓測得的結果最準確。
我們在家裏自己測血壓測出來的數值,其準確性介於醫院測出來的數值和 24 小時動態血壓之間。而且無數患者的經驗表明,我們自己在家測出來的血壓,和 24 小時動態血壓之間是沒有明顯差異的,也就是說,隻要你測量方法沒問題、儀器沒問題,在家測出來的血壓是比在醫院測出來的偶測血壓更準確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擔心自己的血壓不夠正常,可以自己在家裏多測測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