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走近高血壓,認清這個隱形殺手的真麵目(1)(1 / 3)

在我國,高血壓因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被稱為慢性病中的“第一疾病”。要想防控高血壓,首先要對高血壓有一個正確且充分的認識。一方麵,這樣才有利於擺正態度,在疾病麵前也能更加從容;另一方麵,這樣能大大消除一些預防、治療觀念上的誤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遠離高血壓。

知己知彼:什麼是血壓

在具體談論高血壓之前,我想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知道“血壓”是什麼。據我自己做的調查來看,大多數人都說不清楚血壓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的人甚至會把“高壓”“低壓”與“高血壓”“低血壓”混為一談。所以,在了解各種預防、治療高血壓的知識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我們要討論的主體對象——血壓,它究竟是什麼。

血壓就是血液產生的壓力?不完全準確

“血壓”這個詞大家都非常熟悉,從小到大每次體檢都會量血壓,可是大家知道到底什麼是血壓嗎?有人會說:“血壓嘛,就是血液產生的壓力。”這是我最常聽到的答案,它比較接近事實,但並不完全準確。

血壓(blood pressure,BP)的全稱是體循環動脈血壓,它是我們體內的血液在血管裏麵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我們量血壓時測得的數值,特指的是側壓力,即側向麵所受的外力大小。雖然大家都害怕高血壓,可是真沒了這種壓力,麻煩可就大了。因為正是有這種壓力作動力,血液才得以在血管裏流動。

“高壓”和“低壓”,一顆紅心兩種表達

我們量血壓時有一個“高壓”、一個“低壓”,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得從我們的循環係統說起。血液能在血管裏循環流動,到達全身各個器官,全都靠心髒的跳動。心髒就像一個水泵,它日夜不停地、有節律地搏動著,把血液“泵”進血管,再運送到全身。

心髒在跳動的時候,是要一張一縮的。不管心髒是收縮還是舒張,都會對血管壁產生一定的壓力。當心髒收縮時,心髒裏血液最少,血管裏血液最多,身體大動脈裏麵的壓力最高,我們把這時候血管壁受到的壓力稱為“高壓”,也叫“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當心髒舒張時,心髒裏血液最多,血管裏血液最少,身體大動脈裏麵的壓力最低,這時候測得的壓力叫作“低壓”,也叫“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我們平時量血壓時得到的兩個數值,分別代表的是血管壁受到的最大壓力和最小壓力。

知道了血壓是怎麼回事,我們才能談論它的意義。由於正常的血壓是血液循環流動的前提,所以一旦血壓不正常,就代表血液在身體裏麵的循環有問題,也就說明身體的某些器官可能沒有足夠的血液供應,顯然,接下來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也會受影響。一旦血壓消失,人也就失去生命了。

所以,血壓不管是過高還是過低,後果都很嚴重。

天時地利人和:測血壓的學問

血壓個性不堅定,易受影響波動大

血壓本身是非常容易受影響的。凡是能夠影響到心髒輸入量以及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夠對血壓產生影響。

比如,你剛剛爬了幾百級台階登上山頂,感覺自己的心髒怦怦地跳動,仿佛要從胸口蹦出來,如果你這時候量血壓,測量出來的數值一定是比平時高的。

因為這時候你的心跳頻率非常高,使得心髒的舒張期明顯縮短了,舒張壓,也就是低壓,此時一定會明顯上升,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是高血壓。

量血壓時,我們測到的都是某一很短的時間段裏血管壁受到的壓力,而且即便是同一時間段裏,量左胳膊與右胳膊得出來的血壓數值也是不一樣的。

再加上血壓非常容易受到影響,同一個人同一天內測出來的數值波動也可以很大。所以,如何測量血壓,以及怎樣判斷自己是不是高血壓,這其中是有學問的。

偶測血壓和基底血壓都是“好血壓”

在臨床上,我們把血壓分為兩類:一類是基底血壓(Basal pressure),就是早晨起床之前或者住院臥床休息期間量出來的血壓;另一類是偶測血壓(Casual pressure),就是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測出來的血壓。一般我們看病時、體檢時,或者自己在家想起來要測血壓時,這些隨時、偶然測出來的血壓值都是偶測血壓。一般來說,大部分健康人測出來的血壓都是偶測血壓,所測得的數值是能比較準確反映身體健康情況的。但在臨床上,尤其是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基底血壓才是最重要、最有參考價值的。

既然基底血壓最具參考價值,那麼量血壓最好的時間當然是醒來之後、起床之前,或者晚上睡覺之前。因為我們的血壓值通常在睡前 2 小時開始下降、起床後 2 小時開始上升,所以,早、晚測量的數值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當然,除非你是在醫院住院的病人,否則這個時間一般都是在家裏的床上躺著,需要自己測量。

如果早晚測基底血壓比較難,也可以在舒適平躺 30 分鍾後,再測血壓,這時候測出來的,就是基底血壓,是我們身體血壓較為客觀準確的反映。另外,如果你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那肯定是要在吃藥前進行測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