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看世界的觀點是不一樣的,立場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各有各的樣,因此有時候我們容易將有些問題看得過於悲觀,或者過於苛求完美,而使自己不能夠開心快樂,因此我們要調整我們的這些觀點,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絢爛的。
第一節 不做悲觀主義者
一、悲觀情緒有害健康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對於有相似膝關節問題的患者,那些悲觀的人對膝關節疼痛和關節障礙的抱怨比沒有悲觀想法的人要多。
研究負責人、北卡羅來納州Wake Forest大學的Gretchen A Brenes博士指出,悲觀消極的人生觀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Brenes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480名65歲以上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程度、關節功能和人生觀。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常常感到膝關節疼痛,並因此導致一定的活動障礙。
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和觀察患者每日活動情況來評估其關節功能和活動障礙的程度。對人生觀的調查主要通過詢問患者同意哪種程度的樂觀或悲觀的描述,如“我總是朝事情好的一方麵看”或“總有更糟糕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們發現,表麵比較悲觀的人比其他人更難完成日常的活動,如行走、舉物、爬樓梯、上車、下車。與此相反,樂觀好像與健康沒什麼關係,因為研究中生活態度比較積極的人與其他患者相比,大多數功能的執行情況未見改善。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六月份的行為醫學雜誌上。
在采訪中,Brenes博士指出,悲觀的人不相信有什麼能改善他們的病情,所以也就不進行任何嚐試。因此他們沒有機會來發覺自己能或不能做到。
進一步說,與態度積極的同齡患者相比,如果悲觀的人甚至連保持健康的活動都不願進行的話,比如進行鍛煉,他們就更難維持健康的身體,因此就會感到更疼痛,關節功能更差。
即使悲觀的人嚐試進行鍛煉,他們也更可能感到疼痛,而這又會進一步增強他們認為沒有什麼能幫助他們的想法,並因此而停止鍛煉。Brenes博士解釋這就好像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消極預言。
Brenes博士指出,樂觀的人更有可能嚐試鍛煉。這種鍛煉雖然能防止病情的惡化,但並不能改善疾病狀況。她猜測這是由於樂觀的人更願意嚐試鍛煉,但卻不一定會成功。
她還稱,當遇到這類過度悲觀的患者時,醫生應該意識到這種消極的態度對其疾病的影響,並鼓勵患者改變他們不能戰勝疾病的想法。她的建議是為這些患者設立一些小的目標,並在他們達到這些目標時給予鼓勵。
二、如何克服悲觀情緒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沒有一刻的平靜,忽而興奮、歡樂,忽而沮喪、消極。情緒樂觀的人也有不幸與煩惱,但善於排遣解脫。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極情緒占領,或哀歎不已、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解脫排遣。
調適:
1.別盯住消極麵
你可能對多少次受到別人的“搶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記得很牢,或你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你當然沒有一刻的輕忪愉快。
如果你把注意力盯在與別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並把愉快、向上的事串連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你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2.不當欲望的蠢人
樂觀的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地取得,企求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欲望又有無窮的懊悔。
3.莫過於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老化”的表現。
4.學會躲避挫折
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隻要一曲音樂,會將你帶到夢想的世界。如果你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你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5.偶爾也要屈服
如果你出了工傷,隻能靠輪椅行動,這對你無疑是重大的打擊。而殘疾的身體,往往使人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你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冀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