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要製造人際隔閡
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你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多了一個生活的對頭,那當然也使你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
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量,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使你從針鋒相對、逃避退縮、一如既往的三種態度中找到最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關鍵在於有信任、現實的處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別人都在不斷改善人際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一條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第二節 不做完美主義者
給自己訂一個遠大目標,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本無可厚非;但我們可能麵臨的問題是,在一味地追求遠大目標和十全十美境界的時候,身心遭遇的可能是一種痛苦的折磨。卸下“完美”的負擔。
一、追求完美主義出現的心理問題
艾麗一直是一個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一路高升;與上下級相處融洽,在紛繁的人事關係中遊刃有餘;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事前會做出合理安排,不出差錯;多年來一直保持苗條身材,體重上下幅度精確到1斤……
還會有什麼事情不如她意呢?但是,艾麗覺得自己的生活一點兒也不成功。心理學家塞西·比力克,是艾麗的心理醫生,他在和艾麗的接觸中發現,別人的評價,甚至一句小小的抱怨,也會讓艾麗長時間地感到局促不安;而當別人高度讚揚她,或者公司對她的工作表現做出獎勵,她會說,那是因為對手太弱了;更糟糕的是,她的生活在最近有了一些變化,艾麗開始不由自主地暴飲暴食。
離過婚的艾麗曾經在思考再三之後,認為自己應該找一個和她非常適合的人生活。可在準備與人約會的時候,出了問題,她用2~3個小時去做發型、精心化妝和仔細挑選衣著,但始終覺得不滿意,最後沮喪地取消了約會,誰也沒見。
一個人追求完美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心理學家們在過去幾十年的研究中發現,過分追求完美的心態對人的身心傷害很大,而且像艾麗這樣情況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多。此類人出現的情況有:暴飲暴食、抑鬱焦慮、緊張暴躁,甚至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二、追求完美主義是一種“流行病”
由於追求完美的心理狀態有不同的輕重程度,因此醫學家們無法確切地統計出究竟有多少人受到完美主義心態的困擾,但他們一致認為,這樣的情況目前隻多不少。美國佛羅裏達州大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喬納博士估計,全美有一半女性有不同程度的追求完美主義心態。其中10%的人正在遭遇抑鬱、暴飲暴食和企圖自殺等狀況,卻不為外人察覺和警惕,情況令人擔憂。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高蘭·沙哈博士說:“這是一種‘流行病’,我們所處的社會,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就是:不斷做出成績。”
專家們的忠告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不要再給自己提出遠大目標,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待自己,因為他們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很容易遭遇失敗,打擊和折磨的正是他們自己。
這些完美主義者們即使事情最終成功地完成,也還是不會快樂,他們更在乎的是:“那又怎麼樣呢?”“接下來的事情能成功嗎?”這樣的心態是瘋狂的,早在1996年,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保羅·海威特,和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喬丹·弗萊特,共同對103位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觀察,他們發現,這些患者都是對自己提出很高要求的人,他們追求十全十美,以至於心態越來越抑鬱,而患上抑鬱症,不得不接受治療。
另一方麵,完美主義者們自認為別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十全十美的,因此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能保證不出差錯。研究者們發現,這樣的想法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以自殺方式了斷餘生。在對酗酒人群的觀察研究過程中,保羅·海威特和喬丹·弗萊特發現,對自己的社會形象追求十全十美的人,有自殺傾向的幾率大大高出抑鬱和沮喪的情況。
三、追求完美主義更易導致失敗
雖然這些完美主義者在生活中因為不知疲倦地追求成功,而受到眾人羨慕和敬佩,但他們所獲得的成就實際上並不是他們在最好狀態下出現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本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在實現成功的過程中,因為追求完美,他們往往因為無止境的失望和沮喪,延遲並降低了自己的行動能力,錯失良機。而一個心態健康的人,能持續保持穩定的狀態,以靈活理性的反應處理突發情況,客觀地看待困難和挫折,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