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也認為,人在心情愉快時,呼吸、脈搏、血壓、新陳代謝等都較平衡協調。遇到憂愁、焦慮時,則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生物化學調節失常。遇到驚恐、憤怒時,則呼吸急促,脈搏變快,血糖和血壓升高。長期情緒不好,會引起各器官功能失調,降低體內免疫力,容易患病。故《四部醫典》指出:“常顯憔悴不安心煩躁”,“傷於寒涼胃疲加哭泣,悲哀又使憂心語叨叨”。勢必造成人體七情內傷致病,或早衰,或精神耗散而早逝。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狀態和處理問題的方式均強烈地作用於免疫係統。對癌症患者精神狀態的調查表明,精神狀態好壞及信心如何,直接影響癌症預後及患者存活時間。心胸狹窄,遇事斤斤計較的人,常處於不滿、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緒狀態,因而危害健康。研究表明,善嫉妒者使心身備受折磨而造成危害,常見腰痛、胃痛、失眠、神經衰弱等,且脾氣暴躁,古怪多疑,加重嫉妒心理,形成惡性循環。通過調查證明,情緒是否穩定、是否非常緊張與身心健康關係密切,愉悅平和的情緒乃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之一。國外統計發現,音樂指揮家壽命較長,平均7.34歲,且幾乎與心血管病無緣,此與音樂能陶冶情操,減少緊張情緒有關。緊張情緒可致許多疾病,研究發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心肌梗塞、腦出血、高血壓及心絞痛發作、糖尿病、哮喘、偏頭痛、甲亢等都可由於情緒過度緊張而促發。緊張狀態是腫瘤形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國外抽樣調查表明,35%的疾病與情緒緊張有關。調查還表明,樂觀、謙遜、辦事積極主動者,比狂忘自大或消極悲觀者健康得多。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最勤懇且總以堅定樂觀的態度對待環境變化者,身體最健康。長壽調查發現,高齡老人中絕大多數人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從容和藹,熱愛生活,開朗堅強而很少發脾氣。
現代科學進一步證明,情緒通過大腦影響心理活動及全身生理活動。樂觀可使體內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的自動調節作用於最佳狀態,使體內各器官係統的活動協調一致,促進身心健康,更有效地適應環境。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人的精神狀態可促發癌症,又能抑製癌症。德國哈默博士認為,心態猶如控製癌症的閥門。哈默博士曾根據500位病人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惡劣的情緒的衝擊下,人們腦中的一個程序會出現編製錯誤,這樣錯誤的“密碼”可引起體內細胞的變性而產生癌症。因而調攝情誌,“克製嗔怒本質秉性良”,使心情平和、七情無損、五髒六腑氣血調和、暢達、六淫無機可乘,進而達到百病不生,方能長壽百歲。這是西藏古代醫學家、養生家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藏醫傳統養生的基礎。
宇妥·雲丹貢布說心情愉快能健康長壽。《四部醫典》中指出:“情誌赤巴位於心髒間,心廣自豪做事按意願。”“無故豁達豐美呈煥發,與此相反則死期到”。也闡明良好的情緒與健康的關係。即要開闊心胸,如果生活中悲哀憂鬱之情多窒人生機,解除之法莫善於使其心胸開闊而曠達。《健身三字經》雲:“心胸寬,人快活”;“心胸窄,憂愁多”。故對於悲鬱,首當闊展心胸,擴大眼界,提高自己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最早研究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巴甫洛夫說:“恰恰可以使你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不論軀體和精神上的恰恰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藏醫傳統養生法也十分注重精神因素的調養,並要人們從三個方麵加以調養:一要調養身體,要依緣,行善積德,涵養精神,安神益誌;其二要注意精神心理的修養,五官靈利,心意敏銳,語聲柔和,防止操心勞累,心情愉快,坦坦無憂;三要堅持修行,“練神還虛”,形與神俱,若不達則易於衰老。所以從藏醫學觀點來說,在生活中應有良好的情緒,注意身心調養,方能保證身心健康。現代心理學也認為,通過體格鍛煉可以促進軀體健康,而重視情緒鍛煉,則可促使精神健康。現代人要想健康長壽,情緒鍛煉要比體格鍛煉更為重要。國外長壽學者胡夫蘭德在《人生長壽法》中指出:“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些年來,國外醫學家十分重視情結與疾病關係的研究。美國曾有一批醫生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在他們所診斷、治療的病人中,患胃病、惡心的病人有88%是由於不良情緒所引起,並認為情緒不良會增加胃中胃酸的流量,容易導致潰瘍病。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中樞神經係統處於最佳功能狀態,那麼,這個人的內髒及內分泌活動在中樞神經係統的調節下處於平衡狀態,使整個機體協調、充滿活力、身體也自然健康。為此,心理學家把人的情緒歸納為兩大類:愉快情緒與不愉快情緒。為了健康,現代人不論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緒都應控製在適度範圍內。
第三節 培養情緒穩定的能力
一、鍛煉情緒
所謂健康,不僅指軀體健康,而且還包括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完全安寧的狀態,不隻是沒有疾病。”